瀏覽次數:次
1988年5月11日,鄧小平為紀念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十周年題詞。 (此檔案現存于中央檔案館)
1978年5月10日,中共中央黨校的內部刊物《理論動態》刊登了經胡耀邦審定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文章。5月11日,在《光明日報》頭版公開發表。文章指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批判了“兩個凡是”的觀點。當天,新華社轉發全國。從12日開始,《人民日報》《解放軍報》等中央和地方多家報紙紛紛轉載,由此引發了一場全國范圍的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這場大討論是時代的要求,鄧小平在其中發揮了重要的領導和支持作用。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幫”之后,人們歡欣鼓舞,盼望撥亂反正。然而,在長時期的特殊條件下形成的思維方式,尤其是“左”的影響,束縛著人們的頭腦。“文化大革命”和毛澤東晚年錯誤之間的關系,還是認識禁區。1977年2月7日,中央“兩報一刊”發表的社論《學好文件抓住綱》提出:“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決策,我們都堅決維護,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們都始終不渝地遵循。”顯然,以“兩個凡是”為指導,就難以開創新局面。
針對“兩個凡是”的錯誤觀點,尚未恢復領導職務的鄧小平于4月10日致信中共中央,指出“我們必須世世代代地用準確的完整的毛澤東思想來指導我們全黨、全軍和全國人民”。這種觀點,毛澤東在世時,鄧小平就不止一次提出。在1975年秋的中央農村工作座談會上,他針對“四人幫”把毛澤東思想簡單化、庸俗化的做法,說:“毛澤東思想有豐富的內容,是完整的一套……怎么能夠抓住一兩句話、一兩個觀點,就片面地進行宣傳呢?”當時這樣講,是要冒極大風險的。
1977年5月3日,中共中央轉發了鄧小平的信,肯定其正確意見。在5月24日的談話中,他重申“兩個凡是”不符合馬克思主義。鄧小平的這種批評意見,比其他老一輩革命家提出得早一些,顯示了他清醒的政治頭腦和巨大的理論勇氣,成為全黨思想解放的先導。
7月17日,十屆三中全會通過《關于恢復鄧小平同志職務的決議》。會上,鄧小平用了很長的篇幅闡述了“完整地準確地理解毛澤東思想”。8月18日,他在黨的“十一大”閉幕式上再次強調,一定要恢復和發揚毛澤東主席為黨樹立的群眾路線、實事求是、批評與自我批評、謙虛謹慎、戒驕戒躁、艱苦奮斗等優良傳統和作風。10月15日,鄧小平在與外賓的談話中又作出了“真理是在實踐中為大家接受并運用的”鮮明論斷。這些講話,對于破除“左”的束縛,思考真理標準問題,起了重要的引導作用。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發表后,立刻爭論四起,贊譽者說它是“東風第一枝”,是“一顆徹底摧毀‘四人幫’反動思想體系的重磅炸彈”,批評者說它“荒謬”“砍旗”。這種爭論引起了鄧小平的注意。他后來說:“關于真理標準問題,《光明日報》刊登了一篇文章,一下子引起那么大的反應,說是‘砍旗’,這倒進一步引起我的興趣和注意。”
這篇文章發表20多天后,即1978年6月2日,鄧小平在全軍政治工作會議上講話,提出“實事求是”是毛澤東思想的出發點、根本點,公開批評“兩個凡是”,給剛剛興起的真理標準問題討論以有力支持。7月21日,他告誡中宣部部長“不要再下禁令、設禁區了,不要再把剛剛開始的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面向后拉”。7月22日,鄧小平找胡耀邦談話,鮮明地肯定這篇文章是馬克思主義的,并指出爭論不可避免,爭得好,根源就是“兩個凡是”。
這一時期,除了鄧小平外,陳云、徐向前、聶榮臻、羅瑞卿等老一輩革命家也通過發表文章或談話的方式,闡述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各省市自治區黨委和解放軍各大單位的主要領導,也紛紛表示支持實踐標準。廣大理論工作者采取研討會、寫文章等方式,積極推進討論。新聞媒體及時跟蹤,連續報道。1978年8月至10月,形成了大討論的局面。所有這些,匯成了一股強大的“歷史合力”,沖破了“句句是真理”“一句頂一萬句”等現代迷信和“兩個凡是”的束縛,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并實現偉大轉折做了理論上和輿論上的準備,對國家的歷史進程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要從長期形成的思想僵化狀態中解放出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在鄧小平等人的倡導和支持下,從1979年夏,全國各地又逐步進行了真理標準問題討論的補課,到同年秋冬普遍開展起來。這次補課,既大大普及了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也宣傳和貫徹了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
既要否定“文化大革命”,又要維護毛澤東的歷史地位,是當時全黨面對的難題。通過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恢復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解決這一難題也提上工作日程。1979年11月,中共中央決定著手起草歷史決議,由鄧小平、胡耀邦主持。1981年6月,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至此,“徘徊的歲月終止了,我們可以向過去告別了”。
1988年5月,適逢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十周年,光明日報出版社決定出版一本紀念文集。為增加文集的“分量”,報社給鄧小平寫信,信中提出題字的請求。在這種情況下,鄧小平欣然題寫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原載于《中國檔案報》2014年9月1日 總第2655期 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