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光明網記者 李政葳
只有0.01秒!用戶點擊下單的那一瞬間,上百次風險檢測已在后臺完成。阿里巴巴通過最新推出的“風控大腦”系統,讓每一件商品、每一筆訂單都有logo識別、圖片防盜保護、視頻指紋等技術的“隱形加持”。這是記者在2019年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博覽會上捕捉到的一幕。
9月16日至22日,以“網絡安全為人民,網絡安全靠人民”為主題的2019年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在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統一開展。記者在活動的開幕式、網絡安全博覽會、網絡安全技術高峰論壇以及各分論壇上采訪發現,個人信息保護、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網絡安全、大數據安全、車聯網安全等話題備受關注。期間,業界人士紛紛表示,萬物互聯時代即將來臨,網絡安全的內涵、外延不斷擴大,網絡環境正經歷著從互聯網到網絡空間的演化,面對更多新風險、新隱患,更須筑牢網絡安全防線。
9月16日至22日以“網絡安全為人民,網絡安全靠人民”為主題的2019年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舉行(李政葳/攝)
從內外網到云管端,安全“邊界”正在消失
“好比一間屋子,在傳統安全時代屋子有墻有門,只要在門上做好防控,就能保證安全;但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不要說門,連墻都被"拆"了……”談及安全新態勢,指掌易創始人王偉給記者打了這樣一個形象的比喻。
王偉進一步解釋,在網絡安全的發展進程中,以往通過入侵檢測、防火墻、反病毒等“老三樣”就能將風險擋在外面;然而,隨著網絡安全漸趨移動化,從之前的內網外網“邊界”轉變為了云管端的“無邊界”網絡狀態。
“云計算、人工智能、5G等新技術將帶來更多安全新問題。”志翔科技創始人蔣天儀舉例說,云計算帶來了產業IT架構改變,數據存儲、訪問方式等都發生了變化,云端數據呈現出海量存在、集中部署等特征,導致固有傳統網絡邊界被打破;另外,智能家居、工業互聯網發展,機器之間交互的非結構化數據更加復雜、多維,同樣會催生更多前所未有的安全問題。
“科技變革,尤其以"大數據+安全"為底層架構的場景,安全是其核心和關鍵。如果這方面做不好,最終一定是"輸家"。”在騰訊副總裁馬斌看來,云管端場景下的全部節點都必須納入檢測范圍,以確保每個環節的安全可控,并做好全生命周期的安全防護。
網絡安全博覽會亮相大批“黑科技”(李政葳/攝)
從單點防護到整體防控,從被動反應到態勢感知
在網絡安全博覽會的中國電子、奇安信聯合展臺前,一塊大屏幕上播放著城市政務、能源、交通等各個生活場景下的大數據檢測結果,還展示了針對“數字城市”部分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的防護系統,以及工業互聯網安全三級防護體系。
現場工作人員介紹,整個系統針對一般性網絡攻擊,可以做到自我發現、自我修復、自我平衡;針對大型網絡攻擊,可以實現自動預測、自動告警、應急響應;應對極端網絡災難時,能保證關鍵業務的不中斷。
網絡空間安全最大威脅是什么?中國工程院院士鄔江興認為,是基于未知漏洞、未知后門、未知攻擊的“不確定威脅”。如何做好威脅感知并防患于未然?公安部網絡安全保衛局巡視員、副局長郭啟全認為,要構建網絡空間綜合防御體系,實現從被動防御到主動防御,從靜態防御到動態防御,從單點防護到整體防控,從粗放防護到精準防護。
“以前基本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但現在試圖通過單點產品的簡單堆砌來應對風險,必將導致防御能力下降。”蔣天儀也深有體會。在他看來,"態勢感知"是安全的重要前提,要打造"觀、察、行"的安全體系。就像人一樣,做到眼觀全局,大腦判斷與察知風險,并指導四肢快速響應實施安全行為,不斷提升事前、事中、事后的閉環運營思考能力以及"一站式"整體安全防控能力。”
網絡安全優秀教師頒獎儀式(李政葳/攝)
人才缺口持續凸顯,亟需復合型“安全架構師”
記者了解到,教育部在2015年已將“網絡空間安全”設為一級學科;截至2018年底,我國241所高校設置有網絡安全相關專業244個。然而,新技術帶來新風險、新威脅,進一步凸顯了網絡安全人才的短缺狀況。
在宣傳周期間的網絡安全優秀教師頒獎儀式現場,記者遇到了獲獎教師、復旦大學計算機學院教授楊珉。他認為,近年來網絡安全業態迅速更新迭代,但高水平網絡安全人才培養周期較長,人才輸出有時難以跟上市場需求。
在過去一年里,安恒信息的課題組走訪了全國50所高校,并在宣傳周期間發布了《2019網絡安全人才現狀白皮書》。文中指出,隨著網絡安全受重視程度增加,大批中小型企業、私營企業等逐步設立網絡安全專崗人員,使得人才需求量不斷增加;特別是以北上廣為代表的一線城市以及新一線城市,占全國需求總量的60%以上。“隨著信息技術與人們生活場景深度融合,安全成為內生屬性,并與具體業務場景"綁"得越來越緊,人才缺口自然也會逐漸增大。”安恒信息董事長范淵說。
奇安信集團副總裁張聰表示,之前多是站在傳統網絡安全視角下培養人才,如今網絡安全已嵌入到信息化產業的各個節點,亟需更多復合型、交叉型人才。“尤其是既懂信息化、又懂網絡安全的"安全架構師",將成為未來解決物聯網安全問題的不可或缺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