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口述者:楊立,陜西西安人,曾任西安市水務局黨組書記、局長,現任西安市政府參事。
渭河整治前環境雜亂(資料圖片)
紫薇湖公園
生態之河 城中之河
上善若水,秦人逐水而居,秦地因水而興。改革開放以來,在這條黃河最大的支流兩岸,治水患、保生態、興秦地,人水和諧成為每一位三秦大地百姓的福祉。在過去,渭河沿岸是一片遠離市區的存在,它遠在城北,是一條水患頻繁、垃圾遍野的“問題”河。渭河,改革開放40年的變化,正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闡述改革開放40年積累的寶貴經驗的具體實踐之一,渭河之變,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變。40年風雨滄桑,隨著西安城市的發展,184公里長的堤頂道路的建成,險灘變通途。跨北發展,打造第二條“護城河”的城市發展遠景規劃,讓渭河不再可望而不可即。
安瀾河
從水患頻發到渭河岸邊是家鄉
幾千年來,潺潺渭水橫貫關中平原,孕育出富庶的“八百里秦川”,被稱為陜西的“母親河”。從地圖上看,八水繞長安,七川皆入渭。渭水串起了西安西南至西北,再到東北的城市輪廓,流經周至、鄠邑、長安、未央、灞橋、高陵、臨潼等地,河岸最窄處1200米,最寬處1800米。
昔日,渭水曾經沃野千里,水碧浪青。兒時我家在臨潼渭北地區,記憶中我們曾在河中戲水。上世紀80年代,臨潼渭北人過河,要坐船才能渡到南岸。轉眼數年過去,隨著城市發展,“母親河”遭到破壞,變成人人唯恐避之不及的“關中下水道”,存在著防洪安全、水質惡化、水源銳減、生態失衡等問題。水患,成為困擾人們的難題。
渭河洪水頻發,從1401年至2010年,其間有234年發生洪水,平均2.6年就有一次,是典型的洪水災害多發河流。1981年,強降雨帶來的水患令人記憶猶新,致使渭河部分河堤被毀、農田被淹,西安城市以北地區大面積被淹。2005年,渭河下游再次發生了1981年以來的最大洪水,致使11個市縣受災。
我們深入分析了渭河水患的種種原因:泥沙大量淤積,地上懸河態勢加劇,渭河河堤多數為沙土填筑,斷面小、隱患多、質量差,治理相對不足,防洪能力十分脆弱,逢汛期到來,極易發生管涌決口險情。河道內沙坑沙堆遍布,灘地管理無序,汛期高稈農作物阻礙行洪的問題十分突出。
渭河堪憂,渭河兩岸的百姓生活堪憂。我清楚地記得,2007年9月15日,時任陜西省委書記趙樂際在渭河西安段調研,研究全省渭河綜合治理工程。改革開放40年,西安在渭河治理中敢為人先。2008年,渭河西安城市段綜合治理工程開工,按照“一河清波、兩岸綠色、魚翔淺底、鳥語花香”的治理要求,拉開了全省有史以來最大的河流綜合治理項目建設序幕。
渭河安瀾,不僅是對百姓生命財產安全的保護,也牽動著沿岸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治理渭河水患,是解民憂促發展的大計。變渭河“水患”為“水利”,渭河西安段境內全長140.6公里,需要治理的岸線長達184公里,其中西安城市段全長22.2公里。渭河西安段完成了全部184公里的堤防建設,其中,300年一遇防洪標準堤防31公里,100年一遇防洪標準堤防87公里,50年一遇防洪標準堤防66公里,實現了全市堤防全線貫通,從根本上解決了渭河西安段防洪問題。
300年一遇的防洪堤防,堤頂寬度達到49米,迎水的一側用土工布、格賓網護坡、種植土覆蓋,其中,雁翅壩百余座,建成漕運明渠、幸福渠等4座入渭河口橋梁,這4座橋梁連貫了22.2公里堤防。
工程完工后,在堤防上工作的保潔員向我說起了省委書記檢查大堤建設的事:渭河西安城市段堤防建成后,某一個周日下午,一輛小車停在了南岸堤頂路上,時任陜西省委書記趙樂際來到堤防,手握鐵锨。一锨锨下去,刨開堤防上的鵝卵石,檢查鵝卵石下是否建有格賓網,查看工程建設是否牢固安全。在渭河綜合整治工程建設上,從上到下,前所未有齊心協力。渭河建設工地上,建設者們夜以繼日、勇往直前,以現代大禹治水的精神,消除了渭河“水患”。
景觀河
從滿目瘡痍到宛若“綠絲帶”
改革開放40年,渭河兩岸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的渭河,雖是深冬時節,卻仍是一幅風光旖旎的景象。在灞渭橋車游濕地中,百余只野鴨戲水,微風吹過,浮光躍金。
這些變化的取得,都與治渭人有關,我們也稱他們是“渭河追夢人”。渭河建設管理處團隊有20余人,為了保障河道安全、打擊河道采砂,他們甘于奉獻,保障渭河生態不受破壞,保障河道行洪安全。
記得渭河大規模采砂始于2002年,當時灞河砂場實施了封閉,渭河采砂管理任務一夜間突然加重。當年河道行洪區內侵占灘區墾種現象十分嚴重,灘區內土地全部被周圍村民搶種,河道內的高稈農作物屬于行洪障礙物,一旦行洪區內發生洪水,可能危及行洪安全及群眾安全。2003年汛前,省上集中組織對渭河西安城市段河道進行執法清障,渭河建管處工作人員馮闖民和張興平等人帶領人員沖在最前面組織執法。當在清理西銅高速公路橋下游河灘大面積桃樹時,被一名種植戶用尖刀捅傷。
過去,人們只求速度,盲目追求經濟發展,生態平衡遭到破壞,江河湖泊受到傷害。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推進,“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被逐漸喚醒,人們的環保意識逐年增強,以身為盾,護衛江河湖泊生態安全,“渭河追夢人”夢想成真。
紫薇湖是渭河綜合治理工程建設的13處湖泊之一。當初是一個大型釆砂場。大大小小的土坑、砂石山,處理起來耗時費力。為此,我們就地將它整改治理,因地制宜,變成了一處多水面相連的人工湖,建設亭臺橋閣進行聯通,成為可供市民游憩的親水平臺。
在184公里渭水之濱,新修建的西安湖、紫薇湖、荷花池等,沿著河道形成了大大小小、風格各異的水面,呈現在市民面前。站在寬闊的渭河大堤放眼望去,滔滔的河水,蜿蜒的堤防,綠蔭的河岸,秀美的河道,宛若一條綠絲帶串起了整個關中平原。目前,渭水南岸已經建成的人工湖新形成水面千余畝,另有灘地治理建成荷花池、玫瑰園等。
生態河
從黑河臭水到今朝碧水繞城流
過去,渭河有“三寶”:蚊子、垃圾和雜草,是名副其實的黑河臭水。誰承想,這條關中唯一的廢污水承納和排泄通道,在過去接納了全省近八成的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污染極為嚴重,長期為五類水質,臟亂差問題異常突出。
每一條河流匯入渭河時,流入的都是污水,這水質能好嗎?為徹底解決渭河西安段水質問題,市委、市政府下定決心加速建設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廠,讓污水處理廠為城市地表水質“減負”,為渭河治污減排做貢獻。
改革開放前,西安市只有一座污水處理廠——鄧家村污水處理廠,且污水處理工藝落后,不能滿足城市凈化水質的需要。如今,西安已建成城鎮污水處理廠30多座,處理能力也即將超過300萬噸,且處理工藝先進。
在渭河治理規劃中,有關水污染的防治屢次作為重點被提及,筆墨眾多。“加快污水處理廠建設,調整工業結構,加強污染企業環境監管。通過在干流河道和滯留口修建生態濕地,凈化和改善渭河水生態環境,控制人河污染物排放總量。”根據《渭河西安段綜合整治工作實施方案》,按照柔性治水理念原則,渭河沿線相繼建成了灞渭橋車游濕地等,渭河灘區治理按照“聚沙成島、聚水成湖”的指導思想,進一步恢復渭河生態區域功能,實現“讓渭河像上海的黃浦江一樣,成為大西安的城中河,成為大西安的城市新地標”的目標。
我們現在看到的渭河兩岸,大地的“肺”正煥發活力。根據檢測,灞河水流入灞渭橋車游濕地公園時是四類水質,當通過6600畝的濕地凈化后,出水口水質提升到了單項一類水質。從不黑不臭,到恢復清澈,呈現北方河流健康水體。
污染,源自落后產業。對待落后產業,辦法就是“關停并轉”。有些行業是可以通過技術改造轉型的,但也有些行業像造紙廠,只能關停,這中間當然會犧牲一部分人的利益。在治污時能勇于切斷利益鏈,是需要相當的勇氣和戰略性長遠眼光的。所以,倘若沒有市委、市政府拿出壯士斷腕的勇氣,渭河變清依然只是一個美好的愿望。
從“昔日黑河臭水”到“今朝碧水繞城”。改革開放這些年,一條河水水質的變化,更源自于城市經濟發展和生態環保理念的轉變。依靠科學治理方法和依法治理模式,渭河在實現生態嬗變的同時,也推動著沿河地區產業結構轉型,經濟提質增效,為中國北方泥沙型河流污染治理書寫了可供復制的“西安樣本”。
渭河治理,真正實現了南望秦嶺、北看渭河的生態愿景。每逢周末,渭河兩岸人水相親,基本實現了“洪暢、堤固、水清、岸綠、景美”目標,形成兩岸綠蔭環繞、河水碧波蕩漾之景象。
城中河
從“蜀道難”到城市新地標
改革開放以前,渭北人過一次灞河入渭口,從東北岸向西岸走,蹬個自行車繞著堤岸騎,少說也要半天時間。沒有自行車,人們想辦法從河道最窄的地方游到對岸,把衣服卷起來綁在頭上,頂著游過河,不小心濕了,還要把衣服晾干才能行。可以說,過渭河之于我們相當于“蜀道難”。
2007年,堤防治理前,4個支流入渭口沒有直接上大堤的路口,需要繞行數公里路程,全部巡一次堤大概需要一周時間,巡堤大部分靠走路,路窄車行難。現在,這22.2公里路途,開車慢行也就是半個小時。4個支流入渭口均架設了橋梁,橋梁與地形、山勢、河道相融,也連接著自然景觀與市民生活。
灞渭橋,是一座矗立在渭河西安段灞河入渭口的橋,被稱為渭河最美景觀橋,其設計靈感來自一幅漢代古畫。橋全長1288米,全部用石材裝飾,巍峨的橋頭造型取自漢闕,橋身觀景通道由三組漢代建筑風格的廊亭組成。在橋頭,漢家氣象、灞渭之景一覽無余。我們在廊亭內根植水文化,讓游人從時間、空間上感受這座城市與水的關系。富有漢代元素文化風格的裝飾,不僅給市民提供了休閑娛樂的場所,更讓水文化深入人心。
橋,架在河流之上,連接河流兩岸,聯通經濟發展。渭河的橋,西安承建了21座。作為綜合治理的重點工程,使沿渭區縣連成一片,西安、咸陽、渭南實現無縫連接,極大提高了區域交通能力,改善了周邊居住環境,推動了區域經濟發展。
唐朝人曲江流飲、親水嬉戲。很難想象1400年后的今天,大西安南起秦嶺,北跨渭水。過去城市因河而興,未來城市跨河而居。能擁有一條穿城而過的河流,對于一座城市來說,是一種得天獨厚的幸運。未來大西安將北跨發展,“把渭河打造成西安市城中河”,如同泰晤士河、塞納河等城中大河一樣。這一次,西安不再只是一味索取,涵養源頭、防污清流等一系列科學措施,幫助渭河重返年輕,也再次哺育著我們。
省委常委、市委書記王永康曾說,“渭河會像上海的黃浦江一樣,成為大西安的城中河,成為大西安的城市新地標”。自從西咸新區并入西安以來,大西安的空間格局初步形成,其“北跨”渭河發展已成事實。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兩千多年前,渭河邊上修建了一項大型工程——鄭國渠,灌溉渭河北岸四萬余頃田地,富裕秦國。兩千多年過去了,沐浴在改革開放的春風里,渭河通過堤防修復、生態治理等綜合整治工程,換來了“晚來清渭上,疑似楚江邊”的美景,一條安瀾之河、景觀之河、生態之河、城中之河已然重現。
文/記者閆珅 整理 圖/記者 王旭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