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何村的垃圾分類箱)

(保護大秦嶺從我做起)

(綠水青山環保理念從娃娃抓起)
核心提示
《中共西安市委關于深入學習實踐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加快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的決定》中提出,要加快形成生態文明新風尚,綻放生態思想之花、培育生態人文之果、共植生態文明之樹。
綻放生態思想之花
深入開展生態文明宣傳教育,組織利用好世界地球日、世界環境日、世界森林日、世界水日、中國植樹節、全國節能宣傳周等生態主題宣傳活動,不斷增強全民生態意識、環保意識、節約意識,培育生態道德和行為準則。
設立“西安生態日”“秦嶺保護日”“渭河保護日”,引導市民群眾自覺保護生態環境。各區縣、西咸新區、各開發區圍繞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廣泛開展系列爭創活動,營造崇尚生態文明的濃厚氛圍。
培育生態人文之果
加強對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的理論研究,深入挖掘秦嶺文化、傳統歷史文化等生態文化資源,加強秦嶺北麓公園景區建設管理,使其成為承載生態文化的重要體驗平臺。
大力推進生態文化載體建設,依托秦嶺、“八水”等自然資源,圖書館、博物館、科技館、青少年活動中心等社會資源,高校、科研機構、企業等產學研資源,構建生態科普、生態體驗、生態實踐于一體的生態文化陣地。
共植生態文明之樹
強化秦嶺志愿者保護工作,鼓勵引導公民參與秦嶺巡山、義務植樹等生態文明實踐活動,把公民環保意愿轉化為實際行動。
加強環保警示宣傳和主題科普活動,對群眾反映強烈的環境違法案件加大處罰力度,讓違法者付出沉重代價。健全完善公眾監督舉報反饋機制,形成全社會關心、支持、參與和監督生態文明建設的強大合力。
此外,發揮生態環保社會組織的橋梁紐帶作用,帶動社會力量有序參與生態文明建設,形成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多方參與、全民行動的生態文明建設新局面。
環保故事
垃圾分類在這個村
已經變成一件“家常事兒”
村民家門口放置著分類標識垃圾桶、垃圾分類的積分還能兌換日用品……在西安市高陵區何村,垃圾分類就是一件“家常事兒”,生活垃圾經過處理成了“寶”,整個村子干凈又美麗。
據了解,何村運用“互聯網+垃圾分類”新理念,引入新的智慧垃圾分類系統,將智能垃圾袋發放機、智能垃圾分類箱、智能垃圾分類可回收箱等三大硬件設備和云服務平臺、微信平臺有機融合,科學有效地實現了垃圾分類投放、回收的信息化監管。
在分類環節,何村采用村民簡單好記的“二級四分”法進行,即農戶按“可腐爛”和“不可腐爛”對垃圾進行初次分類,分別投放至門前的分類桶內,由環衛工上門分類收集垃圾,“可腐爛”的垃圾運送至何村垃圾堆肥房,經生物發酵處理后,作為有機肥料資源化利用;“不可腐爛”垃圾按“能賣”和“不能賣”兩類二次分類。“能賣”的垃圾由再生資源利用公司有償回收,“不能賣”的垃圾按“戶集、村收、街運、區處理”的模式,運至垃圾填埋場做無害化處理。
據統計,何村常住人口2000多人,每天產生生活垃圾約2000公斤。通過“智能垃圾處理站”的兩臺高科技機器,一臺可以經過微生物機械高速發酵堆肥,讓可腐爛垃圾“變廢為寶”;另一臺可以利用低溫磁化技術,讓不可腐爛的垃圾進行低溫熱處理,變為陶瓷灰,用于建材基材或植物生產的催化劑。垃圾實行分類后,預計可回收200公斤、堆肥1400公斤、填埋400公斤,可實現約80%的垃圾減量,村里實現了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目標。
眼下,何村正在把垃圾分類項目融入到大棚蔬菜產業中,將可回收垃圾變現處理,將可腐爛的垃圾就地轉化為有機肥。這樣下來,每天可處理630公斤的可腐爛垃圾,轉化為150公斤左右的有機肥用于大棚蔬菜,實現了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閉環運行”。
下一步,高陵區將在何村先行試點的基礎上,按照“一年試點啟動、兩年全面鋪開”的目標,全域推廣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并逐步建立健全“源頭分類、就地減量化處理、資源化循環利用”的治理模式,最終實現農村垃圾減量化、資源化,讓老百姓更多地享受垃圾分類帶來的實惠,讓我們的天更藍,水更綠,環境更優美,生活更美好。
志愿者行動
讓更多的人成為綠水青山的衛士
本報訊(記者關穎)“還城市一片藍天,還大山一抹青翠,城市的環境和每個人都息息相關,所以每個人都有保護她的義務。”韓一飛是心連心志愿者協會的秘書長,也是一位有著12年志愿者經歷的環保人,在該協會中,環保志愿者的人數已經達到了5000余人,他們用自己的行動在踐行著生態文明的新風尚。
雖然心連心志愿者協會才成立一年多,但是環保志愿者幾乎走遍了西安的城市、鄉村,山間、河流。在渭河邊上,志愿者們通過撿拾垃圾,讓渭河能夠少些污染,通過掛起的橫幅,向人們傳遞環保理念;在秦嶺,他們在人流量較大的地方,清理游客散落在河道、林間的垃圾,通過行動,帶動越來越多的人改掉了隨手亂丟垃圾的不文明行為;在城市,他們走進社區,通過與愛心企業合作,將能夠進行分類的垃圾桶送到社區,并向居民現場傳授垃圾分類小知識以及節水、省電小竅門,倡導大家綠色生活;在農村,他們幫助農戶將家門口的垃圾運送到統一的垃圾回收點,將印有環保知識的傳單送到村民手中;在山間,他們親手種下小樹苗,為大山植樹增綠。
“我們的環保活動已經常態化了,基本一個月一次。”韓一飛告訴記者,作為環保志愿者,他們要通過一個個小小的行動,傳遞環保理念,傳遞一種精神和力量,帶動更多的人加入進來、行動起來,共同保護我們的家園。
“又到冬季了,這是霧霾容易出現的季節,空氣質量的改善,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治理需要一定的時間,更需要我們每個人持之以恒的努力。”韓一飛說,團市委也號召更多青年加入到“河小二”“河小青”的護山護水行動中,各級團組織也大力開展植樹種綠活動,就是要讓更多的人成為綠水青山建設的參與者、關注方。“治理污染、改善環境,必須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從衣食住行點點滴滴做起,全體公民不僅是綠水青山的享有者,更是保護者,每一個人都要行動起來,踐行生態文明的新風尚。”
專家觀點
凝聚各方力量共同行動
推動生態文明新風尚的形成
“加快形成生態文明新風尚決不能僅僅是口號,而是要各方努力踐行。”昨日,西安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李澍說,生態文明新風尚的形成要依靠政府、企業、公眾,缺一不可,只有聚合各方力量共同推動,才會形成生態文明新風尚。
李澍說,生態文明新風尚需要融入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西安近年來春節不燃放煙花爆竹、文明祭祀等,市民參與度很高,綠色風尚初見成效。因此規范和引導全體市民踐行綠色生活,才能廣泛匯聚全社會節能減排的力量,共同樹立生態文明新風尚。
李澍認為,政府應做綠色管理者,企業應做綠色生產者,公眾應做綠色消費者。此外,政府還要通過開展綠色生活進家庭、進社區、進機關、進商場、進學校、進企業等活動,提升公眾的環境意識和環保行為。
李澍說,綠色生活新風尚的推動是一個長期的系統工程,需要統籌安排,需要全社會共同行動。“我建議應加強生活方式綠色化的頂層設計,構建政府引導、市場響應、公眾參與的運行保障長效機制。”
本版稿件除署名外記者高樂見習記者黃曉巍/文
記者 雷偉東/圖均為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