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美女精品久久_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你懂的_一区二区日韩av_午夜久久一区

新區動態

楊叔的“陣地”!

“叔,今天中午又做了什么好吃的,我老遠都聞見香味了?”“呀,原來是白菜肉片拌手搟面呀,太香了,咱老陜就愛這一口面。”“我都好長時間沒吃過手搟面了,最近在叔這里把手搟面的癮過夠了。”

每天午飯時,在西咸新區灃東新城王寺街道辦紀楊寨村,防疫隊員總要對當日的午飯點贊。“這十幾天飯都沒重復過,土豆燒牛肉、肉蓋面、水盆羊肉、粉條燉白菜、燒豆腐,每天都是新花樣,味道著實好得很。我感覺我都吃胖了。”一名工作人員說。

“困難還是要靠你們扛哩,叔也就這點手藝,你們覺得好吃叔就開心了。想吃啥給叔說,叔給你們做。”

undefined

防疫人員口中的叔叫楊全獻,今年61歲,是紀楊寨村人,一直在王寺開飯館。疫情來臨后,他看到工作人員吃飯全是簡單湊合,就主動為大家做飯。“疫情啥時候結束,我就給娃們做到啥時候。”楊全獻說。

院子里搭起“廚房”

眼看疫情來臨,2021年12月22日,楊全獻就關了飯店。“我回到村里得知工作人員都在一線忙,飯也沒法吃,一想咱就有這手藝呢,與其閑在家,不如做點啥。”次日,楊全獻開始去飯店里為村上防疫人員做飯。“飯店存貨很足,師傅們聽說給防疫人員做飯,也都前來幫忙。”飯做好后,楊全獻開著車送到村里。

undefined

“沒過幾天,疫情封控店里也做不成了。我就把店里存的肉、菜、做飯的鍋全拉回來。”東西拉回來后,他與家人在院子里支起爐灶、擺起案板,又叫了家里租戶與侄子媳婦等七八個人一起來幫忙。“這下我就成大廚了。”他樂呵呵地說。

楊全獻感覺自己又回到了20多年前, 每天干勁滿滿,十幾平米的院子就是他的“陣地”。種類繁多的蔬菜、大大小小的鍋碗瓢盆、塞得滿滿當當的冰柜,在院子里一字排開。七八個人同時忙起來時的說笑聲與洗菜聲、切菜聲、剁肉聲、炒菜聲、鍋碗瓢盆的碰撞聲共同在院子里奏出一曲“交響樂”,伴著陣陣香味飄滿整個村子。“有20多年沒做過這種大鍋飯了,沒體驗這么熱火朝天地干活。你別說,我還感覺干勁十足。”楊全獻使勁晃動著眼前的大鍋,伴隨著鏟子上下翻動,他整個人全身都動起來了。

每天“排兵布陣”

undefined

undefined

廚房搭起來了,人手也找好了。菜一樣接一樣的買,飯一頓接一頓的做。防疫人員每天端起碗吃的飯,都是經過楊全獻精心“排兵布陣”的。“中午一定要吃飽,下午也要吃好。”這是楊全獻“排兵布陣”的基礎,“葷素要搭配、顏色要好看、味道要岔開、吃著要舒服。”這是他做了幾十年廚師對做飯的基本要求,“今天中午米飯搭配一葷一素,明天中午就酸辣白菜拌面。”楊全獻念念有詞,“今天下午就酸辣湯配油餅,再配上兩個荷包蛋;明天下午就湯面配菜,再加上饅頭。”

防疫人員吃到的面、饅頭全都是手工的。“旗花面、手搟面、拉條子、揪面片,從和面到出鍋,全都靠這幾個人。”楊全獻說,“水開了,大家就放下手里的活,圍著鍋一起扯、一起揪,場面熱鬧得很。”饅頭也是每天發面,每天蒸。“自己做既健康,娃們吃了也頂飽。”

“冰柜里從甘肅批發來的羊肉、定點供應商提供的牛肉還有一些,雞肉明天一吃就完了。”楊全獻對所有的肉菜存量一清二楚,能放的菜就多買一些,壞得快的就買的頻繁一些,這樣他就能保證防疫人員吃到的飯既營養又新鮮。

undefined

除了給自己村里防疫人員做飯以外,楊全獻還為村里附近一個小區里的防疫人員提供盒飯。“當時街道辦統一協調時,說附近也有個小區防疫人員存在吃飯問題。我問老楊,他一口就答應下來了。”紀楊寨村村支書紀徐輝說,“這些天多虧了老楊,當初他在打算給防疫人員做飯時,就說疫情啥時候結束,他啥時候再停。”

提到給附近小區防疫人員提供盒飯,楊全獻也擺擺手說:“咱就是干這個的,多幾十份不算啥,一線防疫人員都很辛苦。”自疫情以來,楊全獻有時一天要做150多份飯,有時100來份,總體算下來,從疫情至今,他已經為大家提供了2000多份盒飯,花費達兩萬多元,“具體我也沒算多少份,算這個干啥。”楊全獻說,“我做這個又不是為了掙錢,也不是為了出名,就是想盡一份自己的力。”

疫情當前,楊全獻顯然已把家里這十幾平方的廚房當成了自己的“陣地”他每日分配人員搭配菜品、安排送飯,把一切打理得井井有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