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夏日已至,熱浪裹挾著蟬鳴撲面而來。午后高溫里,西咸新區灃西新城的環形公園卻自成一方小氣候:新綠的草坪給炙烤的大地穿上“防曬”,懸鈴木葉片間蒸騰的水汽隨風彌散,行走其間的市民仿佛踏入一座“涼爽小天地”。這片休憩之地,天越熱,它越“吐”得出涼氣。
這是西咸新區海綿城市在干旱炎熱季節的獨特應答。當熱浪席卷城市時,遍布城區的生態設施、社區綠島和透水鋪裝,正共同編織起一張“水網”,詮釋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城市發展理念。
激活自然的“循環系統”
在灃西新城核心區域,一條貫穿南北的中心綠廊格外醒目。這條宛如翡翠項鏈的生態廊道,不僅是市民休閑的好去處,更是新城海綿城市建設的中央雨洪調蓄樞紐。
據灃西新城海綿城市技術公司創新研發部部長姬國強介紹,該綠廊選址巧妙利用了自然風道與灃河古河道走向,通過6-8米的下凹式設計,將中央雨洪系統植入城市綠廊,并下穿城市道路,形成完整的海綿城市體系。
這套系統可有效收集兩側兩三個街區約15平方公里范圍內的地表徑流,通過地表水溝、溢流管、市政排水管等設施,打通城市水循環動脈,串聯起整體濕地系統。與此同時,景觀綠地依托地形自然集水、市政道路強化集水功能、建筑小區配備特色設施應收盡收,共同構成“四級雨水收集利用體系”,實現了城市“遇水吸水、遇旱補水”的生態調節功能。
作為全國首批、西北唯一的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區域,西咸新區自2015年獲批以來,持續推進海綿城市建設。2019年,灃西新城全面完成海綿城市試點任務,憑借在旱澇調節方面的突出表現,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為全球生態水文示范點。“我們提出‘綠色融解城市’理念,讓建筑成為綠色海洋中的點綴,實現城市形態優化與產城融合。”姬國強表示。
目前,西咸新區城鄉綠化面積已超1億平方米,其中斗門水庫北池蓄水量達1480萬立方米,水域面積7500余畝,已成為西安、咸陽兩地重要的氣候調節地和城市綠肺。未來,新區將繼續探索從“海綿試點”向“海綿示范”的跨越發展。
編織城市的“呼吸網絡”
“現在小區里有生態濾溝和雨水花園,既節水又美觀,夏天滿眼綠色,特別漂亮。”家住同德佳苑小區的李女士對家門口的海綿城市設施贊不絕口。在西咸新區,類似的“綠色福利”正惠及越來越多居民。
漫步社區道路,下凹式綠化帶隨處可見。這些設計巧妙的生態設施如同城市的“消化道”,通過“收、蓄、滲、排”的完整流程,實現雨水的循環利用:雨水落下后,經沙石層過濾,由植物吸收凈化并滲入土壤補給地下水;未下滲的雨水則排入蓄水槽,在干旱時用于植物灌溉和景觀補水。
“這套系統可收集85%的路面雨水并過濾利用,即便遭遇暴雨,也能通過調蓄塘緩解積水問題。”灃西新城海綿城市技術中心工程部部長張哲介紹,“大雨不內澇,小雨不濕鞋”的目標已在這里成為現實。
除了道路的“海綿設施”,就連屋頂也成了“生態戰場”。灃西新城總部經濟園8號樓樓頂上別有洞天。各種綠植繁茂生長,遠遠望去,像一頂頂小草帽,在雨水來臨時“護住腦袋”,實現截留和緩沖、凈化,也在酷暑中為建筑披上“降溫外衣”,在增加城市綠地面積和空氣濕潤度的同時,減輕了因新建花園綠地帶來的土地資源負荷,這些屋頂花園也常常成為工作疲憊的人們放松休憩的絕佳獨處地。
從社區綠地到道路動脈,從空中花園到地下水庫,西咸新區因地制宜,編織出的生態網絡,正為城市撐起一把“會滋水”的遮陽傘。截至目前,西咸新區推廣“海綿城市”已超過3500萬平方米,成為西安都市圈的“氣候調節器”和“城市綠肺”,未來將從“海綿試點”向“全域推廣”持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