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是優質中小企業的核心力量,更是城市經濟轉型升級的排頭兵,創新驅動發展的主力軍。西咸新區融媒體中心推出“小巨人”主題報道,聚焦各類“小巨人”企業,記錄它們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
本期,讓我們一起走進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陜西太合智能鉆探有限公司,解開這家“鏈主”企業的成長密碼。
陜西太合智能鉆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太合智能”)位于西咸新區灃東先進制造產業園內,是一家集智能鉆探裝備研發設計、生產加工、鉆探工程與技術服務為一體的高新技術企業,不僅掌握千米定向鉆機自主核心技術,還擁有55件國家專利,是陜西省“制造業優秀企業”“陜西省瞪羚企業”“陜西省優秀民營企業”,今年8月成功復核通過國家第二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名單,產品銷往國內20余個省市和5個海外市場,服務及帶動產業鏈上下游300余家企業。
創新驅動突破“卡脖子”技術
“我們是本土企業,2013年底成立時在灃東新城肖里村邊上的產業園租的廠房,那時主要做進口替代。當時使用的鉆桿在復雜地層下面容易發生卡鉆,公司便自主研發ф70螺旋定向鉆桿,2014年順利解決了這個‘卡脖子’問題。”太合智能負責人王義紅說,得益于這項技術優勢,讓太合智能在該領域站穩了腳跟。
作為新區創新驅動型企業,太合智能每年最少將企業產值的5%投入到研發上,專職研發人員占到員工總人數的20%以上,突破了一項項專業技術,創造了500米孔深、350毫米成孔直徑“以孔代巷”的高位頂板定向鉆孔新紀錄。
“我們目前有7個專業研究院,140多名專業研究人員,主要圍繞鉆探裝備、鉆具儀器、勘探技術、功能材料以及物探儀器展開深入研究。”王義紅說,太合智能2023年投入的研發經費預計達5500萬元。
同時,太合智能利用秦創原的虹吸效應,與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中國礦業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西安科技大學等高校建立起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機制,為企業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合作共贏開拓國內外市場
2021年,太合智能開始涉足材料與材料應用領域,成立了陜西同人應用材料有限公司,先后和廊坊勘探研究所、北京探礦工程研究所、成都工藝研究所達成合作協議,將高端技術與太合智能的產業化、規模化結合,迅速形成產業化、現金流,快速實現了“雙贏”。
依托傳統鉆探產業、洞察行業前沿、謀劃全球市場,太合智能在煤礦鉆探領域上的產品綜合競爭力越來越強。拓展國內市場的同時,太合智能在中亞、非洲、美洲一些國家的非煤礦山、市政、水利勘探、地質勘察、新能源、淺層油氣等領域的產品、技術、服務國際市場份額也在快速增加。
目前,太合智能在俄羅斯的子公司正在積極籌建中,不久后,還將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尋求戰略合作。
多元助企推動科技創新
太合智能的快速發展,也有秦創原總窗口的一份功勞。
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啟動以來,太合智能獲得了西咸新區相關政策的大力支持,不僅獲得了融資和免租廠房,還獲批了省級研發課題,先后與多所高校開展了廣泛的技術交流與合作。研發資源的共創共享,極大地提振了企業的發展信心。
今年3月,秦創原入企服務團日常走訪對接期間,了解到太合智能有信貸融資需求后,積極幫助企業在秦創原綜合服務平臺上申請到了民生銀行的“易創貸”債權融資產品,并采用企業發明專利的新型抵押模式,2000萬元的信用綜合授信額度不到一個月就送到了企業賬戶。
“這筆融資對我們企業來說真是及時雨!”
資金的幫助讓企業有了“真槍實彈”投身科技研發,而專員的暖心服務讓企業更加安心。太合智能董事長秘書李術平對此深有感觸,他說:“入駐產業園后,我們企業發展進入加速期。園辦為我們配了專職‘店小二’,每周都會有專人了解我們的需求和困難,站在企業的角度,為我們積極解決和協調”。
灃東先進制造產業園發展中心工作人員表示,太合智能作為“鏈主”企業,園區也在積極幫助其組建創新聯合體,引進和培育配套企業,打造大鉆探領域特色產業聚集區,以期帶動上下游中小企業共同創新發展。
經過10年發展,太合智能年產值已突破10億,其在技術上的突破,也在為我國大鉆探行業發展保駕護航。自身攻堅克難的鉆勁、搶抓時代機遇的拼勁,加上西咸新區與秦創原創新驅動的大力支持與全面服務,這大概就是太合智能在創業征程中飛速發展的成長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