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科技型中小企業增長3.3倍,高新技術企業增長6.5倍,技術合同成交額突破139.06億元,陜西源杰半導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上市……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啟動建設三年來西咸新區灃西新城在“原”上奮力跑出新質生產力發展加速度。
2021年3月30日,省委省政府在西咸新區灃西新城召開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大會,著力打造全省創新驅動發展的總源頭、總平臺、總引擎。秦創原總窗口設立在西咸新區和西部科技創新港。經過3年發展,秦創原已成為陜西最大的孵化器和科技成果轉化“特區”。
作為秦創原總窗口的核心承載地,灃西新城聚焦科技成果轉化和企業孵化培育,深掘科教資源優勢,以科技創新激發產業創新,一批超前謀劃的新質生產力“種苗”茁壯成長,科技創新的“關鍵變量”正成為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
聚集:龍頭企業鏈起全省“第一鏈”
春回大地,萬物律動。走進位于陜西省西咸新區灃西新城的秦創原·秦川集團高檔工業母機創新基地,現場一派熱火朝天的繁忙景象,工人正在生產車間里緊張忙碌地裝配數控機床,上百名技術人員在研發中心里攻克高檔數控機床關鍵核心技術。
機床被稱為“工業母機”,數控機床是一個國家工業現代化水平和綜合科技實力的集中體現。數控機床產業鏈是陜西省確定的24條重點產業鏈的“第一鏈”。秦川機床工具集團股份公司是國內產品精密復雜程度最高、產業鏈最完整的企業之一,在齒輪加工機床、加工中心、車削中心、螺紋磨床、復雜刀具等領域處于國內第一梯隊。
作為“鏈主”和省屬國有企業,秦川機床工具集團股份公司率先在秦創原總窗口布局產業項目。2021年3月30日,在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大會上,陜西西咸新區、秦川機床工具集團股份公司與西安交通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教授趙萬華聯合設立陜西高端機床創新研究院,致力于探索新型機床創新技術路線,大力攻關研制樣機,并為孵化新型項目公司儲備核心關鍵技術,打響了陜西省突破機床產業技術瓶頸的“第一槍”。目前,該研究院成功研發出新一代齒輪磨床原型機,突破了國外核心技術封鎖,加速實現進口替代。
“鏈主”企業的引領帶動作用逐漸凸顯:在秦川機床工具集團股份公司的示范帶動下,灃西新城已吸引廣東創世紀智能裝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秦川中央研究院、秦川精密裝備公司、秦川測量儀器有限公司等行業領軍企業紛紛落戶,初步構建起高檔數控機床產業集群。
聚力:人才和項目雙向奔赴
“三池一機制”是灃西新城探索校地合作的又一創新舉措。2023年3月西安交通大學、西咸新區管委會、灃西新城管委會簽訂“三池一機制”建設先行先試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共建“人才池、項目池、資金池”,并為“三池”建立互聯互通、匹配對接機制,為人才找項目、以項目招人才。
人才池是“三池一機制”中的重要一環。按照“高校聘、企業用、政府助”的思路引才聚才,由西安交通大學主動打破大學“圍墻”,將人才“蓄水池”向各領域、各市場主體、用才主體開放,通過對接機制的紐帶與橋梁連接,實現“人才+項目”或“項目+資金”的精準匹配,打造秦創原總窗口四鏈融合新模式,促進科技成果就地轉孵化,持續提升科技創新核心競爭力。
海歸博士王文毅是人才池首個匹配成功的人才。王文毅是德克薩斯大學達拉斯分校機械工程專業博士,后進入美國中佛羅里達大學擔任博士后,主要從事新能源汽車熱泵空調、熱管理系統智能控制開發及智能電網頻率調節的控制算法開發研究。
2023年初王文毅回國后,西安交通大學和陜西汽車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按照“校招共用”模式,共同選拔引進了王文毅,入職西安交通大學后,他便前往陜汽集團駐企工作,專注新能源車熱管理研發,協助企業攻克技術難點,提升產品競爭力。通過“校招共用”機制引進人才,不僅提升了陜西汽車控股集團在熱管理領域理論計算和仿真基礎理論計算能力,實現了新能源重卡集成熱管理系統全面升級,還促進了西安交通大學和陜西汽車控股集團在多個項目上的深度合作。
“三池一機制”的具體效果如何?數據最有說服力,目前,人才池已引進、儲備各類人才71名,項目池儲備有人才需求企業30家,儲備項目36個,西安交通大學已與中國移動、海爾集團、陜汽等5家領軍企業啟動“校招共用”人才計劃,海內外人才應聘數量達到750人。
統計數據顯示,截至目前灃西新城已聚集省級秦創原“科學家+工程師”隊伍38支、“新雙創”隊伍13支、科技經紀人44人,創新活力澎湃。
聚變:科技成果走下書架上貨架
科技成果走出實驗室,需要多方面立體保障,才能成功轉化落地。其中,資金是重要制約因素之一。對此,灃西新城陸續設立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科創種子基金、陜西秦創原財金兩鏈融合投資基金、中金財投灃西節能環保“雙碳”基金、陜西新能源汽車產業投資基金等多支種子、天使、產業、并購基金,形成多元基金矩陣,專門用于支持科技成果轉化。在金融“活水”的精準灌溉下,成功投資孵化了思摩威、天焱能源、銳磁電子等一批科技成果轉化項目。
技術經理人是推動科技成果從“書架”走上“貨架”的重要力量。灃西新城引入西安交通大學國家技術轉移中心、創新港職業技術經理人培訓中心、創新港知識產權保護中心,通過開展技術經理人培訓,培育出一批深化“四鏈”融合的技術經理人隊伍,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探索出高校研發主體、園區企業主體、中介運營主體、政府管理主體有機聯動的技術轉移“灃西路徑”。
“我們充分發揮技術經理人的職能,通過深入挖掘西安交通大學的優質科創資源,聯通政府、技術、資本等要素之間的銜接,引導各類科創項目就地就近轉移轉化。”西安交通大學國家技術轉移中心灃西新城中心技術經理人孫瑞賡介紹。
在孫瑞賡的協助下,西安交通大學微電子學院教授劉明的高端軟磁材料項目獲得了灃西基金一千萬元的投資,在灃西新城注冊成立了西安銳磁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布局高端軟磁材料和高端電感器件全產業鏈。灃西新城還引進了華為、新華等知名企業的優秀高管,補強項目的管理和銷售團隊,并為產品匹配市場需求,帶來不少專項訂單。
在短短兩年內,西安銳磁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已經獲得13項國家級專利,其研發的高品質電感器件產品廣泛應用于新能源儲能、電動汽車、5G通信、航空航天等領域,市場前景十分廣闊。
如今,在灃西新城,像孫瑞賡這樣的技術經理人還有35個,他們常年活躍在高校、院所,已經促進西安交通大學156個科轉項目落地灃西新城,成功實現孵化、轉化、產業化。
下一步,西咸新區灃西新城將持續建好、用好“三池一機制”,搭建更多技術攻關、小試中試、成果轉化等功能平臺,發揮好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三支隊伍”和各類基金的作用,實施“初創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瞪羚企業—上市企業”全生命周期梯度培育計劃,吸引高校、企業、人才不斷聚集,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推動前沿科技蓬勃發展,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為秦創原和西安“雙中心”建設提供強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