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初春時節,秦創原上創新力量蓬勃迸發,各類科技成果不斷涌現,技術經理人們奔走于“書架”與“貨架”之間,作為連接科研與產業的關鍵紐帶,他們正在加速推動著科技成果轉化讓創新“落地生金”。
“科技紅娘”出馬,助力技術“聯姻”產業
走進啟承懸浮科技(西安)有限公司,企業創始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副教授楊山舉和他的“老朋友”,來自西咸新區的科技經紀人馬晟正在討論新產品的市場推廣方案。

“初次見到楊老師時,他正在簡陋的民房里做實驗。”作為項目最初的牽線人,回想起第一次見面的場景,馬晟印象深刻。他說:“楊老師團隊研發的低溫透平膨脹機轉速高達每分鐘35萬轉,處于國內領先水平,是氫、氦液化系統的核心設備。當時,新區也已經開始著力發展氫能產業,儲運一直是氫能產業發展的難點。如果這樣的好技術能走上生產線,還是很有市場潛力的。”
想要成果落地,就得先“找錢”。
“有時候路演表現出色,就能多在投資人那里爭取到幾分鐘,這對項目轉化至關重要!” 在馬晟看來,“路演” 是關鍵的第一步。

在路演籌備階段,馬晟和楊山舉團隊一起反復打磨展示方案,從技術原理的通俗講解,到市場前景的精準分析,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最終,通過多次路演,該項目不僅成功吸引了多家創投基金的關注,還收獲了眾多意向客戶。
“除了路演,在后續注冊公司、對接金融機構、尋找廠房、完善產品的過程中,秦創原始終相伴左右。不僅為我們提供展示平臺,更實現了全流程保障。”楊山舉說:“未來怎么走,馬晟給了我們很多建議,對我們幫助很大。前段時間,市上‘先投后股’的資金也已經到賬,這讓我們對未來更有信心。”
職稱評審賦能,打開職業新通道
“授人以魚”更要“授人以漁”,西咸新區正在幫助越來越多的企業培養屬于自己的“科技紅娘”。現在,在國家政策支持和秦創原機遇下,像馬晟一樣的“科技紅娘”,在西咸新區擁有著更大的發展優勢。

近日,陜西省技術經理人協會在全省首次組織開展技術轉移轉化專業人才職稱評審工作,通過賦予專業社會團體人才職稱評審自主權,將構建起“政府宏觀指導、行業自主評價、市場認可使用”的新型職稱評審體系,為更多“科技紅娘”打開職業發展“新通道”。
西咸新區科技創新和新經濟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這是西咸新區推動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落實全面深化科技成果轉化“三項改革”措施的具體舉措。意味著西咸新區正通過構建完善的職業培訓體系和專業認證機制,為技術轉移經紀人、產學研對接專員等科技中介人才搭建成長階梯。

在這里,科技服務人才在項目對接、專利運營、產業孵化的實踐中擁有更多被看見、被支持、被賦能的優勢和機會,更快成為驅動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的關鍵樞紐。
向用人主體下放職稱評審自主權,有利于持續暢通技術轉移人才職業發展通道、評價體系不完善等問題。未來西咸新區也將加強與陜西省技術經理人協會的合作,加快推進轄區內相關人才的職稱評定工作,加速科技成果轉化。
近年來,西咸新區持續推動創新供給與產業需求高效銜接,打造了千余人的技術經理人隊伍。日益完善的科創平臺、日漸壯大的專業隊伍,帶來的是區域創新實力的不斷攀升。

2024年,西咸新區新增科技成果轉化企業203家,超額完成全年目標;全年技術合同成交額350.3億元,同比增長56.4%;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6878家,較2023年增長38.4%;省工信廳公示認定高新技術企業2450家,較2023年最終認定數增長39.5%,新增總量及占比均為西安市第一,總窗口的科技成果轉化能力愈發強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