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今日,2025秦創原發展論壇、硬科技創新大會在西咸新區開幕。為展現總窗口新質生產力發展活力,市委宣傳部組織中央和省、市級媒體于10月31日走進西咸新區,深入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與各產業園區,見證“總窗口”聯動及校地合作的“科技盛宴”。

從西安交大共享高精尖設備幫企業破研發難題,到許德暉團隊“藍色火苗”守護健康,從天樞航空無人機深耕低空經濟,再到數合科技AI為工業“精準體檢”——這些“國內領先”“全國唯一”的創新成果,正從高校實驗室走向生產生活一線,成為西安以校地融合激活創新動能、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鮮活注腳。
從“藏器于校”到“共享惠企”
讓創新“輕裝上陣”
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18號樓的大型儀器設備共享實驗中心內,設備低鳴聲不斷,工程師緊盯屏幕上的數據分析曲線,忙碌卻井然。這片1.2萬平方米的空間,破解了科技企業“買不起、用不上”高端科研設備的困局。
大型科研儀器因價格高昂、維護復雜,常成為中小科技企業的“創新攔路虎”。而西安交大總價值2.65億元的“科研寶藏庫”,打破高校設備“自用獨享”傳統,將101臺套尖端設備開放共享,面向省內外高校、院所及企業敞開大門。這里不僅有西部唯一的真空互聯平臺,還有西北首臺冷凍透射電鏡、雙球差校正透射電鏡等“重器”,讓企業在“家門口”就能用上高端設備。
“不只是用設備,更要幫企業解難題。”共享實驗中心副主任李瑩說。針對企業研發痛點,中心劃分四大功能板塊,提供集分析測試、技術咨詢、技能培訓、方法創新于一體的 “一站式”綜合服務。中心的高級工程師劉佳梅常遇到“帶著問題來,說不清要啥檢測”的企業,“我們會幫著梳理需求,定制檢測方案,讓設備真正用在‘刀刃’上?!?/p>

支撐服務的是一支34人的“硬核團隊”——包括19名博士、8名高級工程師,他們既是設備“操作手”,也是科研與產業的“鏈接人”,構建起“設備共享+技術支撐+檢測認證” 一體化體系。自2017年運行以來,中心設備年均運轉超2000小時,年服務超2萬人次,年均測樣量突破10萬個,覆蓋全校理工醫學科及百余家校外科研院所和企業。
儀器共享還激活了校地合作的“一池春水”。灃西新城與西安交大探索的“三池一機制”,通過“學校招、企業供、政府助、協同用、多方贏”,建好人才池、資金池、項目池,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四鏈”融合。
西安交通大學、西咸新區、灃西新城三方自2023年簽約以來,已引進高層次人才116名,落地項目43個,成為全省校地合作標桿。
從教授到創業者
“藍色火苗”藏著健康密碼
42歲的許德暉有雙重身份:西安交大副教授、交大二附院特聘教授,以及西安冷電康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這背后,是他將“物質第四態”技術從高??蒲型葡虍a業落地、守護健康的故事。
2000年至2008年,許德暉在西安交大完成臨床醫學本科與遺傳學碩士學業,2008年公派至比利時攻讀醫學生物學博士。2013年初回到母校任教時,恰逢交大成立全國首個等離子體生物醫學研究中心,他欣然加入,開啟科研深耕之路。
科研之余,創業的念頭始終醞釀,卻屢屢碰壁?!皩W術和商業是兩種思維。”他坦言,“把科研成果變成產品,要跨越性價比、市場接受度等鴻溝,早期還面臨前景不明、資金短缺的困境?!鞭D機發生在2022年,他帶著“高能低溫等離子體癌癥治療”項目參加秦創原西安國際創業大賽并獲第二名,秦創原的創業政策紅利,讓技術商業落地有了可能。

2022年11月,許德暉創辦西安冷電康科技有限公司,這是全國首家專注大氣壓低溫等離子體技術設備研發及醫學應用的企業。依托交大相關國家重點實驗室與研究中心,10余年的科研積累終于有了轉化“出口”。西咸新區灃東新城工作人員也主動上門,在財務、稅務、市場開拓上提供指導培訓,助力企業快速成長。
冷等離子體被稱為“物質第四態”,是一種特殊的離子化氣體。它可以通過技術手段實現電子能量高、原子核能量低,最終宏觀溫度接近室溫的狀態,既能在常壓下產生,又能直接接觸生物組織不燙傷,可廣泛應用于消毒滅菌、皮膚病治療、傷口愈合甚至腫瘤治療。

在公司展廳,許德暉曾向記者演示射流槍治療柜:打開機器,射流槍噴出細小“藍色火苗”,“看著像火,其實不燙,長時間接觸也只覺溫和”。他介紹,用于皮膚斑塊治療,幾天后可見明顯改善,“等離子體產生的活性物質,能精準打擊病原體和病變組織,同時刺激正常組織修復再生。”
如今,公司已研發出等離子空氣消殺儀、射流槍、沿面消毒裝置、活化水裝置及癌癥治療儀等產品,在空氣凈化、皮膚病治療、晚期癌痛止痛等領域應用良好。公司獲得國家級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認證,冷等離子治療儀還走進全國多地寵物醫院。“希望用‘物質第四態’的能量,讓‘藍色火苗’緩解病痛、普惠健康?!?許德暉說,未來將加大人體應用研發,讓技術覆蓋更多場景。
“玩轉”低空經濟
無人機、軟件、人才全配齊
走進位于能源金貿區的西咸新區天樞航空科技有限公司產品展廳,無人機陣列引人注目:從便攜小型機到幾米長的中大型機,這些“多面手”可用于植保、環境監測、低空物流等領域。
看到記者們的目光被一臺折疊機翼無人機吸引,公司行政總監高海平笑著介紹:“機翼折起來能放進后備箱,轉運方便;旁邊這款手一拋就能加入集群,可用于反無人機演練……” 他語速輕快,將每架無人機的“絕活”講得明明白白。
高海平的自信,源于企業與西北工業大學的深度合作。扎根西工大科研土壤,天樞航空依托學校科研團隊與成果轉化優勢,聚焦航空航天工業軟件研發,為科研機構、工業部門提供專業化、智能化的氣動設計分析解決方案。

2021年成立以來,天樞航空專注四大系列工業設計軟件研發,每款都直擊行業痛點:氣動智能分析與設計軟件大幅壓縮設計周期;流固耦合預測軟件有效評估氣動彈性問題、節省試驗成本;AI-CAE軟件借學習模型“提速升精”;飛行孿生平臺與智能控制軟件填補低空智能決策空白。目前,企業已形成10余項軟件產品,與多家航空航天、能源領域頭部企業達成合作。
為完善布局,天樞航空還“孵化”出兩家關聯企業:2023年成立的陜西天璇航宇,專注智能無人飛行器和飛控軟件,覆蓋應急救援、物流配送等場景;2025年初起步的陜西星際航者,瞄準低空人才缺口,將無人機技術培訓與職前指導結合,通過“理論+實操”幫學員快速就業。

更值得關注的是,天樞航空聯合西安交大組建“智能流體力學”創新團隊,創建智能風生成器實驗室,解決傳統風洞造價高、占地大的痛點,為無人機風環境測試開辟新路徑?,F如今,天樞航空正依托校地合作,將科研成果變成低空經濟“新引擎”。
告別“人工依賴”
用AI給工業做“精準體檢”
同樣在能源金貿區,西安數合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將人工智能視覺技術用于工業無損檢測,連火箭都曾由它“體檢”,硬實力讓記者贊嘆。這家企業的成長,始于創始人楊濤的“跨界”。
42歲的楊濤是西北工業大學副教授,長期研究人工智能與數據挖掘。實驗室的科研突破讓他振奮,但“成果只停留在論文里”的困境也讓他遺憾。2019年,對接火箭燃料儲箱焊縫檢測的需求,成為他創業起點——數月鉆研的檢測算法通過評測,讓他看到市場:“制造領域的金屬焊接、復合材料檢測,都用得上!”
那時,高端制造檢測多靠人工,判斷焊縫漏點全憑經驗,效率低、精度差。楊濤萌生想法:“造個‘智能醫生’,讓機器替人做檢測!”借助人工智能,建立聲光電磁反應與缺陷的映射關系,既能省人力,又能提精度。
2019年,數合科技注冊成立。創業初期的日子并不好過:團隊三四人在學校旁租房辦公,雖研發出百余種檢測算法,卻不懂如何推向市場。“手握好寶貝,找不到買家”,楊濤這樣形容當時的無助。
2022年9月,秦創原帶著“服務換股權”的方案伸出橄欖枝——企業出讓1%股權,換來稅務、法務、投融資對接等“打包服務”。2023年3月,數合科技又享受到入駐新辦公場地的補貼?!扒貏撛袢芨吖埽瑤臀覀兏愣ㄟ\營,我們終于能專心研發!”楊濤感慨。
如今,數合科技自主研發的斷層掃描成像系統入選工信部首批智能檢測裝備創新產品目錄,成為《智能檢測裝備通用技術要求》國家標準起草工作組成員單位,擁有發明專利及軟件著作權30余項。2025年1月,高端制造智能檢測模型平臺項目被評為全國人工智能最具推廣示范效應解決方案。
公司財務總監段嘉奇介紹:“我們深耕AI智能無損檢測,與多所科研院所、高校合作,提供實驗室建設、質量檢測、AI培訓等服務?!蹦壳埃?0余名員工中,研發占比超70%,碩博占比超80%,累計定型100余種智能化數據模型,積累22萬余張行業數據底圖,較人工評定速度提40倍,減少工作量80%以上,風險預警發現率100%。
段嘉奇表示,未來將進一步深化校地企合作,構建“數據-AI-業務”閉環服務,讓AI普及于工業檢測的各領域,助力企業智能化升級。

近年來,作為秦創原總窗口,西咸新區錨定“西安區域科創中心示范區”和“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示范區”目標,積極探索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實踐新路。新區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合同交易額分別達到4790家、7330家和377.9億元,分別是秦創原啟動建設初期的20倍、11.7倍和4倍,累計實現科技成果轉化企業1152家。在秦創原的拉動下,科技創新“關鍵變量”向高質量發展“最大增量”持續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