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今日,人民日報頭版刊發《陜西穩步推進高質量發展(高質量發展調研行)》,關注西咸新區作為秦創原總窗口用好“三項改革”點火器持續加速企業科技成果轉化,內容節選如下。
八百里秦川有不少“原”,高起而上面平坦之地是為“原”。這兩年,陜西又多了個“原”——秦創原。秦創原致力于成為陜西創新驅動發展的總平臺,主攻科技成果孵化轉化產業化。較之2020年,2022年陜西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翻了一番,全國排名穩中有升。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到陜西考察,為陜西發展把脈定向,為新時代陜西指明前進方向。
“陜西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要有勇立潮頭、爭當時代弄潮兒的志向和氣魄,奮力追趕、敢于超越,在西部地區發揮示范作用。”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鼓舞著陜西廣大干部群眾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穩步推進高質量發展。
成果轉化:走出實驗室,走上生產線
“20多年來,我進行過3次嘗試,都沒成功,沒想到70歲‘出山’后干成了!”西安交通大學退休教授趙玉清感慨道,退休5年,望著書房里的一摞獲獎證書、專利證書蒙上灰塵,他心有不甘。
轉機在2021年到來,當時陜西啟動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老教授肯出山,是因為有了兩顆“定心丸”:一是研究了半輩子的離子束非晶碳基超硬薄膜技術;二是職務科技成果長期使用權改革的新規。
一段時期以來,職務科技成果屬于國有資產,不少科研人員存在“不敢轉”的顧慮。陜西科教資源富集——111所高校、1814家科研機構、上百萬名專業技術人才,然而豐厚的科研成果卻轉化難。
“要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邁出更大步伐。”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為陜西加快科技成果產業化指明了方向。
為打通科技成果“變現生金”的通道,2022年3月,陜西在75家高校院所開展“三項改革”試點——職務科技成果單列管理、技術轉移人才評價和職稱評定、橫向科研項目結余經費出資科技成果轉化,聚力破解“不敢轉”“不想轉”“缺錢轉”等難題。
“感覺就像‘松了綁’,多年的夙愿實現了。”趙玉清說。他的項目落地西咸新區、入駐秦創原,已成功“闖”入航天、汽車、電子等行業,頗受市場青睞。
今年初,在試點基礎上,陜西出臺深化科技成果轉化“三項改革”10條措施。截至目前,陜西5.3萬余項職務科技成果實現單列管理,1.2萬余項成果正在實施轉化,317人憑借成果轉化貢獻晉升職稱。
“三項改革”解除了科研人員后顧之憂,秦創原則為其搭建起創新創業舞臺——定位明確:“全省最大的孵化器”和科技成果轉化“特區”,總窗口設在西咸新區和西部創新港。
“科研成果,要邁出‘下書架、上貨架’的第一步,需要多方面立體保障。”在秦創原創新促進中心副主任李利看來,資金支持尤為關鍵;懂技術、懂產業、懂市場、懂管理的科技經紀人“牽線搭橋”,同樣至關重要。
2022年,陜西省技術合同成交額突破3000億元,居全國第六。西咸新區秦創原總窗口進行“全鏈條服務”的科技經紀人團隊,目前已有15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