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近期,在新華社的多篇重磅報道中西咸新區頻頻亮相,在國家級媒體平臺展現,科技創新、產業發展、文旅融合等方面的亮點成效。
2025年1月2日,新華社發布《2024年新華社年度照片·國內新聞》,位于西咸新區秦漢新城的陜西歷史博物館秦漢館的專題陳列展覽活動入選年度照片:
| 2024年5月18日,在位于西咸新區的陜西歷史博物館秦漢館,觀眾觀看“技與美”專題陳列上展出的西漢鎏金銀竹節銅熏爐。新華社記者 李一博 攝 |
2024年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活動在位于西咸新區秦漢新城的陜西歷史博物館秦漢館開幕。
這一天也標志著目前國內唯一一座集中展示秦漢文明緣起、發展、貢獻的博物館——陜西歷史博物館秦漢館正式向公眾開放,成為了人們探尋秦漢歷史、感受古老文明魅力的熱門地點,全面帶動西咸新區旅游業蓬勃發展。
2024年12月24日,新華社發布《年終報道·賡續2024|這些成果,展現中華文明獨特魅力》:
2024年12月24日,新華社發布《文華映長安——古都西安守正創新推動文化繁榮實踐觀察》:
隨軍出征、家書告白、沙場鏖戰,臺上,伴隨著主人公“黑夫”的人生選擇,秦王朝一統山河的長卷漸次展開。臺下,水霧風襲來,坐席隨劇情前進,觀眾沉浸于歷史的風云激蕩,如癡如醉……
| 這是以“云夢睡虎地黑夫木牘”為靈感創排的大型歷史舞臺劇《赳赳大秦》演出現場(2024年9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博文 攝 |
自9月在西咸新區首演以來,這部以目前考古發現的最早家書“云夢睡虎地黑夫木牘”為靈感創排的演出已吸引15.8萬名觀眾,幾乎場場爆滿。
劇院正位于當年“秦王掃六合”的起點。“劇目演繹圖存求變的恢宏史詩,劇場建筑凝結了中華美學。”建筑大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張錦秋說,由一部劇看一座城,歷史變得可觸可感。
| 學生在陜西歷史博物館秦漢館參觀研學(2024年8月7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博文 攝 |
2024年12月26日,新華社發布《文旅新探|跟著演藝游西安》:
阿房宮遺址旁,歷史劇《赳赳大秦》拉開帷幕,秦王朝一統山河的長卷漸次展開;秦漢沙河古橋遺址旁,《絲路之聲》以音樂劇的形式展現漢代長安市井的繁華……
來自山西的游客王方圓,第八次打卡西安,利用4天時間連刷3部劇,在她看來,“一場演出能夠身臨其境感受歷史、觸摸文化、對話古人,沉浸式體驗一場穿越之旅,余音繞梁,意猶未盡。”
一座城市,何以擁有這么多演藝且熱度不減?演藝是傳統文化活化表達的優質載體,博物館里的文物、史書典籍里的故事、民間流傳的技藝都可以通過演藝動起來、活起來。
在西安,各種類型的演藝都有忠實的觀眾,可以看到國人不斷沉淀積累的文化自信,培育出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和文化素養,“叫好又叫座”的市場反饋是演藝市場繁榮的最好注解。
2024年11月27日,新華社發布《新華深讀|再迎風口!十個關鍵詞重新定義中國西部》:
2021年建設以來,陜西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實施吸引產業鏈人才、海外人才、名校優生和行業領域人才等系列舉措,目前“秦創原”已成為陜西最大的孵化器和科技成果轉化“特區”。
| 2023年4月29日,西咸新區的秦創原金灣科創區。新華社記者 劉瀟 攝 |
2024年12月21日,新華社發布《瞭望·治國理政紀事|爭做創新賦能發展的西部示范》:
近半年來,一輛搭載常溫常壓固態氫動力系統的自助體驗車不時出現在西咸新區的一座園區內。“這輛車的動力來自固態氫能源電池,可以通過更換便攜的儲氫材料實現不間斷續航。”西安一九零八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產品副總監張輝告訴記者。
公司創始人、西安交通大學教授成永紅說,依托西安交通大學原創科技成果轉化,公司自主研發出技術領先全球的系列常溫常壓復雜金屬基復合固態儲氫材料,具備高安全性、高效率、低成本等優勢,可實現規模化生產,未來在國際市場也擁有競爭力。
這家企業的發展之路,是陜西不少高校科研團隊在秦創原平臺不斷攀高創新的縮影。在秦創原,不僅教授專家們的“金點子”實現了轉化落地,越來越多的現有技術也在高校、科研院所的技術賦能下,從實驗室走向產線,從書架走向貨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