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今天,《經濟日報》發布《西安都市圈:縱深推進產業一體化》,其中報道西咸新區深入推進西咸一體化,在互聯互通、產業一體、公共服務等方面的成效,全文如下。

西安都市圈今年迎來國家批復3周年。作為西北地區首個國家級都市圈,其范圍涉及“四市一區”,即西安市全域(含西咸新區)、咸陽市、銅川市與渭南市部分區縣,以及楊凌示范區,總面積約2.06萬平方公里。2024年,西安都市圈生產總值占陜西省比重達46.9%,區域引領作用持續增強。
夯實基礎
交通一體化是西安都市圈發展的基礎支撐。2022年11月,都市圈“四市一區”交通部門共同成立互聯互通規劃聯盟。西安市緊扣《交通強國建設綱要》《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及《西安都市圈發展規劃》,聚焦“6軸7廊8通道”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主骨架,持續完善航空、鐵路、公路、軌道交通多元網絡,加快建設“鏈接國際、輻射全國、陸海聯動、東西互濟”的綜合立體交通網絡。
目前,西安都市圈1小時通勤網初步形成,“一核、兩軸、多組團”的空間格局加速實現。西安與周邊縣市已構建起“棋盤+環+放射”型軌道交通網絡,地鐵運營線路共11條、總里程403公里,2024年線網日均客運強度達1.22萬人次/公里,客運總量與客流強度長期位居全國前列。公路總里程達13474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車里程605公里,形成“二環十二輻射”高速公路網,正加快構建“多環+放射”型骨架系統。

截至今年7月底,西安咸陽國際機場在運營國際客運航線49條,通達23個國家42個主要城市,聯通共建“一帶一路”17個國家的28個航點;在運營國際全貨運航線13條,通達11個國家12個主要城市,聯通共建“一帶一路”8個國家的9個航點,在全國率先實現中亞“五國八城”客運航線全覆蓋。累計完成航班19.6萬架次、旅客吞吐量2817.3萬人次、貨郵吞吐量18.6萬噸。
鐵路市域網總里程601公里,可通達29個省會城市及直轄市,高鐵運營里程224公里,西十、西康、西延高鐵及西安東站項目建成后高鐵里程將達374公里,“米”字形高鐵骨架網日趨完善;中歐班列(長安號)18條干線覆蓋歐亞,2024年開行4985列,核心指標全國領先,截至7月4日已超3000列,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交通支撐。
創新模式
在位于西咸新區灃東新城的秦創原銅川飛地孵化器內,銅川之光光電科技有限公司的技術人員正對新設備進行檢測。入駐僅5個月,由西安郵電大學科研團隊創立的之光光電公司即取得重大突破,該公司自主研發的超高精度光聲光譜氣體檢測儀,成功填補國內空白。

“依托秦創原飛地模式,我們成功構建了研發在西安、生產在銅川的協同發展格局。這一模式既促進了產業鏈上下游高效協作,又顯著降低了生產成本。”之光光電總經理、西安郵電大學副教授梁磊說。作為秦創原“三項改革”成果轉化試驗區,銅川市扎實推進“先投后股”試點,創新科技企業引進模式。其中,飛地模式突破地域限制,為銅川利用西安智力資源開辟了新路徑。
陜西麥克斯韋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坐落于西咸新區能源金融貿易區。企業實驗室內,技術團隊演示著各類專業儀器設備,并詳細闡釋操作流程。產品陳列區展示的義耳、義鼻等康復輔具,兼具高度仿真觸感與細膩膚質紋理特征。“我們現在看到的仿真假體或體外器官,都是利用各種合成或硅膠等材料,通過AI及3D打印制作而成。”企業執行董事長王晶介紹。
2022年,王晶創辦麥克斯韋公司,針對醫療醫美領域定制化器官的行業痛點,啟動3D打印與人工智能技術融合的假體研發工作,逐步攻克傳統假體設計單一化、生產成本高昂等關鍵技術難題。2023年10月,公司成功入選秦創原“e起創”計劃并正式入駐秦創原(榆林)主中心。依托秦創原飛地發展模式,麥克斯韋公司構建“研發—轉化—產業”全鏈條創新路徑:在西安設立研發基地實現技術突破,深度對接榆林市產業資源,促進成果轉化,形成雙城聯動協同的創新架構,推動企業快速發展。

在秦創原的引領下,陜西各地堅持因地制宜,積極探索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徑。通過推行“總部+基地”“研發+制造”“西安研發、地市轉化”等模式,著力構建協同發展格局。寶雞市聚力推進秦創原“兩鏈”融合示范區建設,持續優化創新資源配置,深化科技成果轉化“三項改革”,強化科技人才支撐,不斷提升科技創新對高質量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榆林市加快建設能源革命創新示范區,系統部署“試驗區+研究院+人才團隊+重大專項”一體化體系,在能源領域科技創新上持續加大力度,全力推動能源產業轉型升級。咸陽市全力打造秦創原科技成果轉化先行區,依托“科技大使”“工業科技特派員”等機制,精準對接高校科研資源與本地產業需求;著力培育新型顯示、太陽能光伏等重點產業,規劃建設電子信息配套園區,積極承接西安溢出項目,加快形成“研發在西安、轉化在咸陽”的協同體系。
通過創新跨行政區合作模式、協作共建產業園區,西安都市圈積極培育新能源汽車、電子信息、先進裝備制造、生物醫藥等先進制造業集群,強化城際產業協作“軟聯通”,實現產業鏈上下游高效協同。
共建共享

“陜西省人民醫院西咸院區建成前,周邊沒有三甲醫院,這對家里有上了年紀的老人來說很不方便。頭疼腦熱還能去基層衛生院,大病就只能去咸陽市區或者西安市區。”西咸新區秦漢新城窯店街道居民李會芳說,醫院投用后,每天都有專家坐診,時不時還開展義診活動,老人身體有狀況就能馬上就醫,優質的醫療環境讓全家人放心不少。
陜西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在咸陽秦都區、西安雁塔區、西咸新區灃西新城設立了院區。西安市第一醫院、市中醫醫院、市兒童醫院等8所醫院先后組建骨科、兒科、眼科、婦產科等14個專科聯盟,服務輻射全省及周邊省份,有力提高咸陽等市的專科醫療服務能力。目前,牽頭組建的醫聯體已輻射渭南34家、咸陽18家醫療衛生機構。實現從門診到住院、遠程治療到轉診綠色通道等全方位合作,提升基層醫療機構能力,讓“大病不出圈”成為西安都市圈居民觸手可及的幸福。
醫療資源的快速流動只是西安都市圈公共服務共建共享的縮影。生態環境治理的協同機制同樣跑出加速度:2023年6月由西安市牽頭,會同咸陽市、渭南市、楊凌示范區(以下簡稱“三市一區”)簽訂《關中地區大氣污染治理聯防聯控合作框架協議》,建立“常態化聯合會商和跨區域協同監管”機制,深化區域大氣污染防治聯防聯控。

“三市一區”聯合印發《夏季臭氧污染應對聯防聯控方案》《揚塵污染專項整治聯防聯控方案》《移動源污染排放聯防聯控方案》,統一實施區域大氣污染管控措施,協同應對夏季臭氧污染及秋冬季重污染天氣,推動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西安都市圈內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積極穩妥推進,西咸新區成功入選國家首批氣候投融資試點。
生態環境共治經驗迅速推廣至公共服務其他領域。近年來,西安都市圈持續推動就業、社保、人才、勞動關系等多領域互聯互通。
加快社會保障制度接軌,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已實現省級平臺“人、財、物”的統一管理。
加強都市圈就業信息共享。多地聯合開展招聘洽談,并依托西咸一體化、西渭西商融合、高層次人才引進等各類載體,積極暢通城市群就業人才流動渠道。比如,秦創原人才大市場“西安—咸陽一體化”招聘會已成為就業服務品牌:2024年共舉辦11場,服務企業952家,提供崗位2.8萬余個,保障用工4000余人;2025年“春風行動”期間已舉辦3場,500余家企業提供崗位1.5萬個。
推進跨區域工傷協作,建立委托調查機制,異地工傷認定可委托當地人社部門協助取證。

教育合作同樣深入推進。重點推進西商協同、西咸一體化、西漢融合、西渭融合等多個區域教育合作計劃。
西安都市圈正以公共服務共建共享為紐帶,把政策紅利轉化為民生福祉,讓“一體化”不僅寫在規劃文件里,更走進群眾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到的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