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陜西日報近日刊發《西咸新區推進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總窗口建設》聚焦新區加快推動科技管理和運行機制建設,完善科技創新和人才培育體系,以“先行軍”探路科創主戰場以“金牌服務”助力,我省打造中國科創“新高地”。
在經過幾個月精心籌備之后,寶雞正式登陸秦創原。
8月10日,秦創原(寶雞)創新促進中心項目合作簽約儀式在西咸會議中心舉行。基于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寶雞與西安交通大學、西咸新區簽訂《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校地合作框架協議》,并圍繞高端智能齒輪裝備、鈦及鈦合金等產業,與科研院所、金融機構、科創企業簽訂了一批校企合作項目協議。
不只是寶雞。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全面建設啟動以來,省內外黨政考察團、科研院所、龍頭企業絡繹不絕走進西咸新區,在校地融合、校企合作和科技成果轉化方面展開廣泛交流、深度合作。作為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總窗口,西咸新區加快推動科技管理和運行機制建設,完善科技創新和人才培育體系,以“先行軍”探路科創主戰場,以“金牌服務”助力我省打造中國科創“新高地”。
筑基引流,把科教優勢變成科創優勢。
陜西科教資源豐富。如何把科教優勢變成科創優勢,讓我省從“科教大省”邁向“科教強省”?
日前,從位于西咸新區的西部科技創新港傳來好消息:西安交通大學張錦英教授團隊開發的石墨烯界面納米閥固態儲氫材料,以高活性輕金屬氫化物為原材料,通過在不同組分界面建立石墨烯界面納米閥結構,實現儲氫材料安全、可控、穩定釋氫,有效破解了氫能儲運、利用的技術難題。
“100公斤載體材料,過去在常溫常壓下只能存儲幾克氫氣,但現在我們可以存儲25公斤氫氣,大大降低了氫能儲運的成本。”張錦英說,團隊目前正在進行基于新型儲氫技術的便攜式氫能電源、無人機、氫能源電動車等產品的設計和開發,未來利用前景大有可為。
氫能是我省明確的23條重點產業鏈之一,儲運技術的重大突破,將大力推進我省在新能源技術應用上的發展。
在西部科技創新港,像張錦英這樣的科研工作者不在少數。西部科技創新港2019年建成投運以來,已有29個研究院、8個大型儀器設備共享平臺、300多個科研基地和智庫入駐,包括40余名院士在內的近3萬名科技人才在這里盡情揮灑著智慧與汗水。
為促進地方創新需求“走進去”、高校科研成果“走出來”,作為西部科技創新港的承載地,灃西新城首創校地聯辦“一站式”政務大廳服務,將服務窗口搬進創新港,引入西安交通大學國家技術轉移中心、創新港職業技術經理人培訓中心、創新港知識產權保護中心,探索出高校研發主體、園區企業主體、中介運營主體、政府管理主體有機聯動的技術轉移路徑。與此同時,西部科技創新港強大的人才資源和科技創新能力,為區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
“我們希望打造一個沒有‘圍墻’的創新高地,不斷聚集高端人才和尖端技術,讓創新成果對地方經濟能有貢獻。”西咸新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趙孝說。
搭臺聚力,把科創優勢變成產業優勢。
8月17日,在秦創原國企創新中心,陜西省水務集團派駐的工作人員正在有條不紊地開展著科研工作。
“秦創原提供了很好的政策支持。通過這個平臺,我們一方面可以跟其他國有企業進行技術交流,另一方面也能跟科研院所研究團隊及時溝通,把我們的需求和各方面科技創新資源結合起來,為企業長遠發展服務。”陜西省水務集團水務科技研究院院長廖正偉說,入駐秦創原國企創新中心近兩個月,團隊規模已有70人左右。
為推動省屬企業深度參與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今年7月,省國資委牽頭在西咸新區灃西新城建立了秦創原國企創新中心,包括陜西省水務集團在內的首批14家省屬龍頭企業集中進駐。
陜西省水務集團帶來了一家科創公司、一個研究院以及兩個技術研發中心,并成立了陜西水務產業創新驅動中心。“依托秦創原,水務集團將與西安交大合作共建水循環利用和碳中和研究院,并先期投入2000萬元支持大數據技術、物聯網技術兩個技術研發中心建設,全力打造企業創新對接的平臺和窗口。”廖正偉說。
14家省屬國企中,有世界500強企業2家、年營業收入過千億元的企業4家,產業優勢和科研優勢的強強聯合,為推動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目前,省國資委印發了《省屬企業進駐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支持政策》,從產業鏈、資金、人才、考核等方面對進駐企業進行政策支持,鼓勵進駐企業對接高校院所創新資源,聚焦技術瓶頸,圍繞產業布局,開展產品研發、技術創新和聯合攻關。
生態蓄能,把產業優勢變成發展優勢。
今年5月,在中國科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公布的第二批“科創中國”試點城市名單中,西咸新區成為陜西省唯一入選的試點城市。7月29日,“科創中國”西咸新區試點建設推進會暨秦創原推介活動在北京舉行,“科創中國”投資聯合體正式入駐西咸新區。
“秦創原總窗口設在西咸新區,以建設立體聯動孵化器、科技成果產業化加速器、兩鏈融合促進器為目標,著力打造科技經紀人隊伍、‘科學家+工程師’隊伍、‘新雙創’隊伍3支隊伍,加強體制機制創新,建設機制最優、要素最全、動能最強的‘科技創新生態’。”趙孝在推介活動上說。
依靠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科技、資金、人才等各類創新要素精準對接,不斷將創新動能轉化為產業動力,把產業優勢變成發展優勢。
今年上半年,西咸新區新增科技型企業132家,培育科技成果轉化并注冊企業68家,新引入孵化器6家、專業服務機構38個,新增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821家,200余家高新技術企業具備認定條件。
6月17日,總投資30億元的中國電子西部數字經濟產業基地項目在西咸新區簽約落地。項目著力于數字經濟發展,布局軟硬件研發、數字經濟及相關智能網聯、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云游戲等研發及應用產業,建成后將形成3000人規模的中國電子研發中心,形成100余家生態鏈上下游企業聚集區,引入軟硬件及技術服務工程師約1.5萬人,5年內年產值將超70億元。
“作為‘科創中國’試點城市和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總窗口,西咸新區堅持企業主體、人才主力、市場主導、政府主推,加快建設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力爭通過兩到三年時間,建設成為全省乃至中西部地區創新驅動發展的示范窗口。”趙孝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