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今天,人民網首頁頭條刊發《陜西:推動“秦創原”平臺 建設為科技創新提供強大引擎》聚焦西咸新區作為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總窗口全力促進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推動陜西高質量發展邁出更大步伐。

2022年5月19日,秦創原·西安知識產權運營轉化系列對接活動正式啟動,同日,第十一屆中國創新創業大賽(陜西賽區)暨第二屆陜西秦創原科技創新創業大賽開始報名;5月20日,秦創原·西安航天產業鏈對接會在西咸新區舉行。短短兩天,一系列與秦創原建設相關活動密集推進,陜西全社會創新創業創造熱情被加速激發。
2021年,陜西高新技術企業增長35.48%,科技型中小企業增長38.67%,登記技術合同成交額增長33.23%……而這一系列數據,亦得益于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的推動。

秦創原是什么?“秦”,陜西的簡稱,代表老秦人干事創業的“擰勁兒”;“創”,是創新、創業、創造、創優;“原”,是要追根溯源進行研究,打造創新驅動高原高地,讓創新成果源源不斷走向全省、走向全國。
陜西省是科教大省,但從“科教大省”升華成“科技強省”卻面臨著基礎研究薄弱、科技成果轉化不夠等挑戰。為此,陜西省委、省政府全力建設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力求把秦創原打造成為全省創新驅動發展的總源頭和總平臺,其總窗口設在西安西咸新區和西部創新港,各個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和各市都可以參與其中,各得其所、各取所需,共同建設科技創新高地、創新驅動發展總源頭。

“1+N”政策體系初步形成
4月25日,陜西西圖數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西圖數聯”)總經理劉洋一行,與西安航天發動機有限公司(簡稱“西發公司”)就智能終端裝備、3D人臉識別、視覺算法、智慧工廠4個要點進行了技術交流。最近劉洋正忙著與西發公司推進制作智能工具柜具體事宜。

西圖數聯是秦創原第一批入駐企業,主要依托于西安交通大學數學統計學院,主攻3D人臉識別以及計算機視覺在工業和能源方面的應用技術。劉洋介紹說:“我們已經研發出來的技術可以說是‘過剩’的,但是將科技型成果轉化為成熟的產品并推廣往往比較難。幸運的是,自秦創原建設啟動以來,除了獎補政策,西圖數聯在融資對接、人才政策、宣傳推廣等方面都享受到了一系列政策紅利。”“西咸新區給我們提供了三年免租的政策,在金融扶持上面給我們落地補貼,在企業產業發展方面,新區幫助我們推廣產品……這些都是能給西圖數聯帶來實際紅利的幫扶。”劉洋說。
借助秦創原的惠企政策“組合拳”,西圖數聯駛入了發展快車道。據了解,西圖數聯現已自主研發了2D人臉識別系列產品、2D+3D人臉識別系列產品以及真3D人臉識別系列產品,2021年實現營收426萬元,預計今年營收將突破3000萬元,未來五年公司年營收將達到5億元以上,實現科創板掛牌上市。西圖數聯的快速發展,是陜西抓好要素投入和服務保障,優化科技創新生態,培育更多科創項目、科創企業的一個縮影。

秦創原總窗口西咸新區一年多來,已通過秦創原“1+N”政策體系為千余家企業累計兌現政策資金3.05億元;設立總規模近80億元的15支基金,形成涵蓋從種子期到成長期的企業全鏈條全周期的投資體系,西安市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一總兩帶”也已正式接入服務平臺。
解決產業鏈“痛點” 打通創新鏈“堵點”
5月13日,西咸新區西部云谷三期——陜西高端機床創新研究院里,一臺數控滾齒機正在運轉實驗中。技術人員在控制面板按下幾個操作鍵,一會兒功夫,一件無暗紋的齒輪零件加工完成。這是西安交通大學機械學院趙萬華教授團隊與秦川集團、秦創原創新促進中心依托多年研究成果在秦創原落地轉化的重點項目。2021年3月,陜西高端機床創新研究院成為秦創原首批簽約的創新研發平臺之一,打響了陜西機床產業突破技術“卡口”的“第一槍”。

“現有磨齒機床雖然在國內市場占有率近七成,但跟國際上一些品牌相比,產品性能、壽命還存在不小差距。”秦川高端齒輪裝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瑞亮說,“這次和趙萬華教授合作不到半年時間,已經對原本的磨齒機床進行了改良,齒輪表面暗紋問題已基本解決,進入實驗階段,研發成功后該產品性能將進一步提升,可解決車輛變速時的噪音問題。”
在李瑞亮看來,如果單靠企業自身來研發項目,創新能力不足、科研投入分散、科研成本高昂都是巨大的短板,“我們只能通過大量的實驗去模擬,沒有理論研究為支撐,很難突破技術瓶頸。”
目前,秦川機床與趙萬華教授團隊計劃合作研發新一代磨齒機床。“我們稱之為驚艷市場的一臺樣機。”李瑞亮表示,“從前幾十年的技術發展來看,國內工業母機研發基本都是對標國外技術,這次合作將拋開原有設計思路,不參照原有模型,打造一臺全新樣機,引領整個技術領域。”
這是陜西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的一個生動縮影。要解決產業鏈上的實際問題,就要全面提升核心競爭力,為產業和產品邁向價值鏈中高端加速賦能。
2021年11月8日,秦創原秦川集團高檔工業母機創新基地項目在西咸新區灃西新城簽約落地。該項目總投資10億元,集科技研發、產業化和孵化于一體的數控機床產業集群即將形成,這不僅將解決高檔數控機床的“卡脖子”問題,還將吸引上下游配套企業入駐秦創原,從而推動數控機床產業鏈聚集發展。

自2021年3月陜西啟動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以來,陜西明確23條重點產業鏈,重點支持轉型升級、成果轉化、產業培育和科技型企業落地,新建22個省級重點實驗室、7個共性技術研發平臺和9個創新聯合體;建設190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40余個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和84個“四主體一聯合”新型研發平臺,“兩鏈”融合已初見成效。
西安郵電大學教授、陜西信息產業知識產權研究中心副主任馮曉莉認為,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推進創新“三器”(即立體聯動孵化器、成果轉化加速器、“兩鏈”融合促進器)平臺建設,可以滿足創新企業各階段發展的要求,通過與高校、科研機構、投資機構共聘科技經紀人,有助于推動科研成果轉化,同時依托秦川高端機床研究院等組建8支共50人的“科學家+工程師”隊伍,及以創新項目和關鍵技術鏈接企業和科研機構,有助于實現產業發展需求和創新技術的對接。
從實驗室到生產線,從高校到企業,打造創新驅動高地,秦創原為創新主體和產業主體提供全方位的資源供應。讓科研成果不只停留在試驗臺,讓企業獲得技術攻關的外部“智庫”,秦創原正在開辟一條質量更高、效益更好、結構更優、活力更強的發展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