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近日,西安唐興中小科技企業基金在秦創原總窗口——西咸新區落地,目前,秦創原科創系列基金已經形成由17支基金組成的龐大資本矩陣總規模達101億元以上,標志著西咸新區用不到一年半的時間提前完成了秦創原建設三年行動計劃中確定的基金規模指標。
“這也充分體現了各路資本對秦創原的追逐熱度和對西咸新區的投資熱情,以金融‘活水’賦能企業發展。”秦創原創新促進中心副主任楊穌說。
提速達到基金規模百億級別
科技創新始于技術,成于資本。作為我省創新驅動發展總源頭、總平臺,其建設和發展,秦創原同樣離不開資本的支持。
《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提出,到2023年,秦創原基金規模超過100億元。如今,在三年時間的“中場”到來前,秦創原科創系列基金已經設立有17支,基金規模達到百億級別,提速完成了基金規模指標。其中,由陜西投資集團與西咸新區聯合發起設立的秦創原科創母基金,旨在發揮國有資本的引領作用和杠桿效應,引導、吸引和撬動社會資本與專業人才,共同致力于秦創原金融支撐體系建設。目前,母基金累計儲備子基金52支,其中完成設立3支,規模達到22.28億元。
“目前,秦創原構建形成了‘母基金+子基金’且覆蓋‘種子-天使-VC-PE’全鏈條、企業全周期的基金體系,用資本的力量為秦創原保駕護航,加速‘兩鏈’(創新鏈和產業鏈)深度融合,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效能。”西咸金控相關負責人說。
秦創原科創系列基金從設立到投放,持續緊扣兩鏈融合,堅持服從服務于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的建設發展大局。
“規模較大的有代表性的基金有秦創原春種基金、陜西招商西投兩鏈融合產業基金、原泉科創基金、秦創原硬科技創業投資基金等。這一系列基金覆蓋面廣、金額大,比如陜西招商西投兩鏈融合產業基金,募集規模為20億元,重點聚焦裝備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產業方向,賦能秦創原總窗口項目培育和產業發展,促進創新鏈、產業鏈、服務鏈、資本鏈高效融合。”楊穌說。
從“書架”走向“貨架”
“感覺像走投無路時,突然有人遞過來一根救命稻草。”今年42歲的張彥峰,人生的標簽有很多,西安交通大學化學學院副院長、博導、董事長……從科研工作者到科技創業者,這種成功轉變正源于一場“及時雨”。
一塊如同橡皮泥的材料,可以在外力的作用下被延展拉伸,一旦遇到外力沖擊,就又“遇強則強”,變得堅硬無比。這種神奇的納米智能吸能材料正是張彥峰和他的團隊創新研究的科技成果。2020年時,該項目研究取得初步成果。張彥峰先后與部分投資機構接觸,尋求理想的轉化模式。然而,過程并不順利。相比課題基金,投資基金更青睞能夠直接運用于生產、投入商業化運作的成熟技術。彼時,張彥峰的納米智能吸能材料項目要想轉化還需經過中試階段,以獲得可供批量化生產的更多驗證。
就在張彥峰一籌莫展,為科技成果轉化如何落地犯難之時,春種基金來了。依托西部科技創新港,春種基金團隊找到了張彥峰。經過研判、分析,雙方達成一致——春種基金出資50萬元,占新公司10%的股權。西咸新區全方位孵化服務迅速跟進。一個580平方米的辦公場地很快批了下來。42天后,陜西拓銳考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在西部云谷孵化落地。
今年年初,一家運動品牌登門接洽,與拓銳考公司合作研制具有更好性能的運動防護裝備。
作為秦創原春種基金第001號項目,短短幾個月,這個曾經的“紙上科研”,就從“書架”走向了“貨架”,在秦創原上實現了公司化、產品化、商品化三級跳。
“企業在創辦初期最難的就是融資。春種基金就是幫助高校科研成果邁出下書架、上貨架的第一步。”春種基金負責人王暉告訴記者:“曾入選西咸新區2021年改革創新案例的秦創原春種基金,是西咸新區發起設立的政府扶持性基金,定位為種子期項目投資,主要投資于創新鏈前端環節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先期選定先進制造、電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方向,基金規模6億元,目前已完成投資決策300余個,累計完成注冊項目公司298家。”
跨越“高原”再攀新高峰
基金賦能,未來可期。秦創原科創系列基金是秦創原金融支撐體系的重要支柱,有力地加速了科技成果轉化,有效地解決了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也為西咸新區的資本招商注入了強勁動能。
截至目前,秦創原科創系列基金累計完成項目投資120余個,形成基金帶動及返投西咸新區落地資金11.62億元。尤其是由基金投資的西咸新區企業西安鋼研功能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鋼研功能,836660)、星展測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星展測控,831244)入圍今年首批擬進新三板創新層名單,為下一步登陸北交所奠定堅實基礎。
同時,同力重工、源杰半導體、慧聚予果等一批西咸新區的優質企業都獲得了基金的加持助力,并帶動中科微星、蟬鳴科技、微龕半導體等一批區外企業落戶西咸新區,助推秦創原總窗口主導產業的聚集和發展。
“助力科技企業成果轉化落地,走進市場,是我們服務發展的第一步,猶如跨越‘高原’。接下來,秦創原科創系列基金將進一步擴大規模、加快投放,持續促進兩鏈融合,賦能大量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更快走向資本市場,并為產業發展導入更多優質項目,持續推動科技企業做大做強,再攀新的高峰!”楊穌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