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1997年7月,香港回歸后,我來到深圳工作。這是一個很有意味的時刻,因為當時深圳人的熱議話題是:“深圳,你是到來,還是離去?”
當時有一種觀點認為:深圳因香港而開放、因香港而崛起,香港回歸了,深圳的發展也就“見頂”了。于是,一些“聰明人”打點行囊,或者遠赴海外,或者北上京城,或者投奔浦東,或者轉移廣州,再不濟,回自己的省城發展。這就是所謂的“悲觀派”。他們認為,香港就是深圳的天花板,深圳再高,也高不過香港去。
我很贊同李光耀先生的一句話:“中國不能沒有深圳?!鄙钲谧鳛榻洕貐^,代表的是中國探索發展的道路,學習香港僅僅是第一步,更多的探索還在后面。所以,我愿意當深圳發展的“樂觀派”。
事實上,自從20世紀90年代臺資大舉進入珠三角東岸地區以來,深圳、東莞的產業格局就已經不是香港制造業的簡單復制了。深圳將新興的電子信息產業作為支柱產業,該產業迭代更新、迅猛發展,助推深圳的高新技術產業迅速超越香港,領先亞洲。深圳的企業、企業文化、企業家精神,顯示出與眾不同的特質。
2018年,經濟全球化遭遇“逆風”,中興和華為先后遭遇西方發達國家的超商業遏制。這表明深圳的國際化發展到了一個新的臨界點。保護主義等不斷抬頭,讓我們深入反思:美國負責研發、投資和消費,中國負責低成本生產,這種貌似“雙贏”的經濟全球化產業分工合理嗎?還能繼續下去嗎?
我以為,這不是國際貿易中普普通通的討價還價,也不是國際關系中無足輕重的磕磕碰碰,而是基于全新技術背景和全新利益格局的大變革大調整。原來的垂直型全球產業分工體系已然不合時宜,原有的國際貿易機制、跨國公司體系、社會福利制度等都需要重新論證、重新調整。一直在先行先試道路上不斷奔跑的深圳,應率先超越以往經濟全球化的種種局限,為新型經濟全球化樹立新范例。
(作者:黃東和,系深圳市深商研究會創會會長)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嚴圣禾、張勝、王斯敏、蔣新軍、周夢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