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何晨陽、劉晶瑤
當企業家走到聚光燈下,是因其為企業、為社會的發展作出巨大貢獻,這種被聚焦被關注,展示的是一種正能量。而最近,頻上頭條的幾位企業家,受到的關注卻顯得不怎么光彩,這當中有因私德缺陷屢上微博熱搜的,有因財報披露信息摻水被公眾追問的,還有打著科技創新的旗號,推出明顯違背物理常識的“新發明”而飽受輿論質疑的……
互聯網時代,任何人的過往行為都會留下痕跡,身為社會公眾人物的企業家更是不例外。某些企業家,一出事兒就被挖出一堆不堪,其實,公眾的本意并不是去翻舊賬,而是在提醒作為對社會有極強示范效應的企業家,更應當謹言慎行,愛惜羽毛,將踏踏實實謀實事,認認真真搞企業作為當仁不讓的主業。
時下,有一種濃重的投機商業風氣值得引起警惕。某些企業家不以企業的創新發展作為檢驗個人成就的基點,反而將自我營銷、自我炒作,甚至是在媒體上的曝光度作為成功的標志,這種畸形的成功之路,不僅是對企業家形象的摧毀,也讓公眾對個別企業家的誠信度重重地打上了一個問號。
改革開放40年,中國經濟奇跡的實現,靠的不是玩噱頭、掙快錢的投機取巧,而是堅韌不拔的艱苦奮斗,是心無旁騖的踏實苦干。
時代只會為這樣的企業家點贊,只會為這樣的企業家精神喝彩,只會記住這些企業的創新和開拓。玩噱頭、博關注、借機套利,不是真正企業家的作為。
對企業家而言,企業就像是自己的孩子。誰都知道,對孩子成長真正有益的,決不是只會“開美顏”“加濾鏡”,涂脂抹粉拔苗助長,那只能淪為繡花枕頭一包草,而是告誡孩子只有奮斗才能改變命運,想要走好人生的路,只能堅實走好成長的每一步。只想著“抄近路、玩噱頭”的企業家,無法帶領企業走上陽關大道。
全面深化改革,改善營商環境在路上,政策執行中的“玻璃門”“彈簧門”“旋轉門”被逐步拆除,“市場的冰山”“融資的高山”“轉型的高山”正被逐步化解,這都給企業家創造了更為廣闊的空間和施展的舞臺,面對歷史的機遇,企業家更應心無旁騖聚焦主業,而不是在精神上自甘退化,愧對這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