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美女精品久久_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你懂的_一区二区日韩av_午夜久久一区

認真學習宣傳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重要講話精神

西咸新區舉行“堅持創新驅動 推動高質量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

10月22日上午,西咸新區舉行“堅持創新驅動 推動高質量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

undefined

發布會上,對西咸新區出臺的《建設秦創原總窗口三年行動計劃》《建設省級人才發展改革試驗區實施“十萬英才聚西咸”三年行動計劃》《推進西安-咸陽一體化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及《推進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進行介紹解讀。

西咸新區組織人事部部長孫博、發展改革和商務局局長劉洪濤、秦創原創新促進中心主任楊穌出席新聞發布會,并就有關情況答記者問。發布會由西咸新區宣傳文旅局副局長董知行主持。

西咸新區建設秦創原總窗口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

為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承接省委省政府《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更好發揮總窗口的示范引領作用,進一步明確總窗口未來三年的發展目標和實施路徑,今年,西咸新區正式啟動了《西咸新區建設秦創原總窗口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編制工作。

本輪“三年行動計劃”主要做了以下五個方面的考慮。

一、貫徹“三個落實”

“三年行動計劃”全面落實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及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論述和歷次來陜考察重要指示精神;充分落實了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關于秦創原建設的重要部署,尤其是一德書記3月29日在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工作會議上關于秦創原建設“五個平臺”“五方面重點工作”的重要安排;緊密落實了省委省政府《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和市委市政府“八個新突破”的重要安排。同時,新區也是全省首家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各地市要抓緊編制秦創原‘三年行動計劃’”要求的單位。

二、緊扣“兩個目標”

“三年行動計劃”始終緊扣建設西安“雙中心”核心示范區和新質生產力培育示范窗口目標定位,力爭將秦創原總窗口打造為全省科技成果轉化示范區、人才發展改革試驗區、科技金融資源集聚區、未來產業先導區。

三、貫穿“三項改革”

按照省委書記趙一德調研講話中關于“持續促進秦創原建設和‘三項改革’協同增效”的最新指示,將“三項改革”作為總窗口科技成果轉化的首要工作,著力推進科技成果高效率轉化、精準化對接、體系化服務,推動更多科技成果在總窗口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四、匯聚“四類資源”

各項任務的謀劃突出以更加開放的思維和視野,重點瞄準創新資源、產業資源、人才資源、金融資源,在更大范圍和更高層次強化“雙招雙引”,力爭將總窗口打造成為資源聚合的“強磁場”。

五、突出“四總功能”

計劃的編制充分考慮發揮西咸新區在西咸一體化、西安都市圈等國家戰略中的關鍵核心、橋梁紐帶作用,按照“共建共享共用、協同開放創新”的理念,進一步提升拓展放大總窗口“總統籌、總牽引、總服務、總示范”功能。

主要內容

“三年行動計劃”重點瞄準創新資源、產業資源、人才資源、金融資源等四個資源,提出了七大“重點行動”,分別為:

一、“三項改革”深化行動

主要包括深化推廣“三項改革”任務、持續推動科技成果落地、建立場景協同創新機制、深化推廣“一港”模式、建好秦創原科技大市場等內容。

二、創新資源聚變行動

主要包括引進高校院所研究機構、引進重大科研創新載體、布局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引進領軍企業研發中心等內容。

三、產業能級躍遷行動

主要包括引進生態主導型龍頭企業、深化科技企業梯度精準培育、構建產業鏈融通新型組織、提升產業鏈創新能力、打造建設秦創原產業創新聚集區等內容。

四、創新人才薈萃行動

主要包括引進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實施海外人才聚集工程、提升秦創原人才大市場服務效能、建好省級人才發展改革試驗區建設等內容。

五、科技金融提升行動

主要包括持續創新科技信貸模式、打造全產業鏈基金集群、建好秦創原資本大市場、建設秦創原金融核心集聚區等內容。

六、全域協同增效行動

主要包括強化“一總兩帶”聯動發展、構建區域協同創新共同體、強化省域協同創新效應、擴展“總窗口+城市伙伴”布局等內容。

七、要素供給優化行動

主要包括優化土地資源利用、優化產業創新空間、完善政策鏈條服務體系、優化行政審批效率等內容。

通過以上七大行動,在積極爭取中省市支持的基礎上,經過三年建設,努力把西咸新區打造成為全國有影響力的新質生產力培育示范窗口,為陜西打造國家重要科研中心、高新技術產業和制造業基地作出“西咸”貢獻。

西咸新區建設省級人才發展改革試驗區

實施“十萬英才聚西咸”三年行動計劃

為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啟動新一輪秦創原建設三年行動計劃的部署要求,西咸新區黨工委、管委會在2022年制定的《建設省級人才發展改革試驗區打造三年行動計劃》目標任務基本完成的基礎上,接續編制了新一輪三年行動計劃,計劃三年內新引進培育高層次人才500名、集聚秦創原創新創業人才超過10萬名,為建設秦創原總窗口,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示范區提供堅強的人才保障。我們的主要舉措是:

一、實施六項人才引育專項行動

實施高層次人才引育行動。堅持引進和培養并舉、增量和存量并重,更大力度、更加精準引進培育高層次人才和創新團隊。構建用人主體發現、行業領域認可的高層次人才遴選機制,夯實人才儲備,三年內新引進培育高層次人才500名以上。

實施校地合作引才行動。全面開展校地合作,深挖人才“富礦”,加大與西安交大創新港、西安理工大科創城、空軍軍醫大新校區、西安戲劇學院等入區高校合作力度,健全產學研用協同育人機制,探索建立校企、校所和校地協同培養模式,三年內在科研創新領域匯集創新創業人才30000名以上。

實施產業鏈人才倍增行動。引導人才與高新技術、先進制造、現代服務、文旅體融合和都市農業等“4+1”產業協同發展。三年內在主導產業領域匯集創新創業人才30000名。持續優化創業生態環境,加強政策支持、資源整合、服務創新,提升對人才創新創業的支撐能力,三年內帶動10000名人才落地自主創業。

實施海外人才歸雁行動。圍繞國家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建設,加速海外智力要素集聚,提高國際人才在新區生活工作便利度,吸引服務海外高層次人才落地創新創業,三年內引進各類海外人才1000名。

實施名校優生選聘行動。采取“政府組團式引才+市場化引才+企業自主引才”多種方式,深入推進人才招引進校園,打造大學生實習應聘、就業創業全鏈條支持體系,三年內招攬青年創新創業人才不少于20000名在西咸創業就業。

實施行業人才集聚行動。聚焦城市宜居宜業能級躍升,三年內招引儲備民生服務領域人才5000名。加大自貿服貿、金融運作、航空服務等特色行業領域人才開發力度,三年內引進培育特色領域創新創業人才5000名。

二、深化四項人才機制改革

第一項是人才引進機制改革。深化校招共用引才模式,建立“校友引才”“歸鄉人才”機制,試點發行“引才券”,支持企業實施精準引才。

第二項是人才評價機制改革。實施人才注冊制、動態評價積分制,完善人才貢獻度評價指標體系,全面推廣“鏈主”企業自主評價產業人才機制。

第三項是人才培育機制改革。精心運營“秦創原商學院”,打造人才全方位培育平臺。試點發行“成才券”,鼓勵企業依托市場化渠道自主開展人才培育培養。

第四項是人才政策支持體系改革。開展政策效能評估,完善支持人才創新創業政策措施體系,試點發行“創新券”,支持企業及人才聘請專業服務機構提升創新創業效能。

三、升級六項人才專屬服務

拓展秦創原人才大市場功能。實現人才、項目、資金、服務等一體化配置,提高人才資源市場化統籌配置效率和面向全省的服務能力。

建成西安國際人才港。營造西安交大師生就地就近開展成果轉化的特色街區和校友落地創業的主陣地,打造西安迎接吸納海內外人才的“前臺總接待”和人才來西安創新創業、成果轉化“首接總窗口”。

提升“秦才云”服務水平。優化項目申報、資金兌現等功能,上線人才積分測算認定、培訓研修等模塊,打造人才創新創業服務線上綜合體。

加強金融服務支撐。鼓勵各類金融機構發展人才貸、投貸聯動、投保聯動、知識產權證券化等金融產品和服務模式,設立風險補償資金,撬動合作銀行加大對人才創辦科技型企業貸款支持力度。

健全宜居宜業環境。打造人才公園等特色人才交往空間,強化人才安居保障,加大優質教育供給,分層分類實施個性化、針對性的人才健康服務。

營造濃厚尊才愛才氛圍。持續辦好秦創原人才周活動,打造秦創原人才引育留用工作品牌,加強人才政治引領和政治吸納,不斷提升人才的獲得感、榮譽感。

四、搭建四大人才集聚載體

第一個載體是產業園區。依托秦創原特色產業園區和專業產業園區,按照“一園區一產業”模式,打造“頭部人才企業+中小微人才企業”創新創業生態圈,加速聚集一批產業創新創業人才。

第二個載體是國家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支持在地高校、院所和企業在外設立海外創新孵化中心、聯合實驗室等研發機構,鼓勵海外高校、院所和企業落地設立或聯合設立研發中心和創新基地,搭建秦創原國際人才“一站式”服務平臺,推動海外創新資源要素“引得來、留得住、用得好”。

第三個載體是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落實落細支持西部科技創新港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示范區的政策措施,聯合省內高校推廣“校招企用”引才用才模式,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加速高端創新人才聚集。

第四個載體是前沿科技創新平臺。健全重點實驗室服務保障機制,在人才引培、政策配套方面給予重點支持。推廣“實驗室+產業化公司”模式,吸引國內外龍頭企業來陜共建新型研發機構、培育科技型企業,推動整建制引才。

下一步,西咸新區將緊盯“雙中心”示范區和秦創原總窗口建設,繼續錨定全省人才發展改革試驗區建設,一體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平臺載體建設、功能配套完善、人才服務升級,全力以赴打造秦創原人才集聚高地。

西咸新區推進西安-咸陽一體化發展

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

推進西安-咸陽一體化發展是西咸新區的本源使命,新區上下始終心懷國之大者、牢記立區初心,把推進西安-咸陽一體化作為謀劃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近年來各項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得到中央、省、市的充分肯定,西咸一體化也進入到由點到面,縱深推進的新階段,為切實發揮好新區對推進西安-咸陽一體化的縫合功能、紐帶作用,推進“七個一體化”取得更大進展,新區研究制定了《一體化行動計劃》。

行動目標

到2026年,西咸新區紐帶作用、縫合功能得到充分發揮,初步建成西咸一體化發展核心承載區。

空間規劃一體化方面,“一張藍圖”管區域發展全面實現。

創新驅動一體化方面,以秦創原總窗口為引領的區域協同創新發展體系基本構建。

產業發展一體化方面,錯位關聯、互補互促、共生共榮的一體化產業發展格局初步建立。

交通基礎設施一體化方面,建成11條與西安、咸陽兩市主城區互聯互通道路,斷頭路基本消除。

生態環保一體化方面,區域生態環境協同監管、保護體系全面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格局加快形成。

城市建設一體化方面,全面融入西安都市圈建設大格局,市政基礎設施互?;〉蔑@著成效。

公共服務一體化方面,與兩市主城區同標同質的公共服務體系基本建立。

重點任務

在未來三年,新區將圍繞“七個一體化”,加快打造7個紐帶。

一、緊盯空間規劃一體化,打造空間融合紐帶

重點做好空間規劃統籌銜接,打造空港新城—咸陽經開區等3 個一體化發展先行示范區,加快秦漢新城建設主城區“北跨第一站”。

二、緊盯秦創原總窗口建設,打造協同創新紐帶

融入西安“雙中心”建設,落實秦創原“一總兩帶”發展布局,在科技資源共建共享、共性技術聯合公關、科技成果轉化落地等方面深化合作,到2026年,組建跨區域創新聯合組織10個以上,實現科技成果跨區域轉化項目200個以上。

三、緊盯產業發展一體化,打造產業融合紐帶

推動建立產業一體化協同發展平臺,承接兩市主城區產業溢出項目承接、產業鏈共建、招商引資共享等機制,加快形成新能源、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等一批錯位發展的城際產業鏈群。

四、緊盯生態環保一體化,打造聯防聯治紐帶

加強與西安市、咸陽市毗鄰區縣的溝通協作,深化在大氣污染防治、跨流域水體治理、固體廢物協同監管等領域措施協同、項目共建,攜手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西安都市圈。

五、緊盯基礎設施一體化,打造互聯互通紐帶

健全互聯互通項目建設推進機制,加快重點互聯互通項目建設,今年建成馬家堡至涇陽高速公路,2025年完成8條與中心城區、北跨、咸陽主城區互聯互通道路、西興高速改擴建項目等。

六、緊盯城市建設一體化,打造互濟互保紐帶

積極承接西安國家中心城市功能,推進機場三期擴建、西安足球中心等重大功能項目建成投運。融入西安、咸陽兩市城市基礎設施大局,不斷提升新區綜合承載能力。

七、緊盯公共服務一體化,打造資源共享紐帶

推進“名校+”“醫聯體”等建設,到2026年,累計新增“名校+”共同體45個以上、醫聯體10家以上,建成西安交通大學附屬涇河醫院等三級醫院,與咸陽市政務服務跨區通辦事項達到500項以上。

西咸新區推進產業高質量

發展行動方案(2024-2026年)

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是西咸新區作為國家級新區的一道必答題,更是西咸新區以產業立區、工業強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近年來,新區聚焦實體經濟,推動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產業發展進入由聚集向聚焦轉變的新階段。為此,統籌全省以及西安、咸陽兩市產業布局和新區優勢,結合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方向,新區提出打造高新技術產業、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文旅體融合產業和現代都市農業“4+1”重點產業集群,以倍增為導向,研究制定了《產業發展行動方案》。

行動方案目標

確定了到2026年規模倍增、鏈群倍增、主體倍增、項目倍增,全面實現“千億級規模壯大、百億級鏈群翻番、十億級企業倍增、五億級項目聚集”的產業發展新格局。

產業規模方面,“4+1”重點產業集群規模突破1700億元。產業鏈群方面,培育形成太陽能光伏、特種專用車、高端裝備制造等百億級產業鏈3條以上。

產業鏈群方面,培育形成太陽能光伏、特種專用車、高端裝備制造等百億級產業鏈3條以上。

企業培育方面,到2026年,規模十億以上企業超過45家,“五上”企業實現翻番。

項目聚集方面,三年內招引落地、開工建設、竣工投產總投五億元以上項目分別超過120個、100個、60個。

工作措施

提出推進產業梯度培育、提升科技成果轉化能級、抓實企業梯隊建設、推動產業園區發展、促進產業項目聚集、優化產業基金賦能六方面、20項具體舉措。

一、抓實產業梯度培育,提升產業發展質效

抓好壯大主導產業鏈、培育新興產業、前瞻布局未來產業等重點任務落實,到2026年,力爭太陽能光伏產業鏈超過500億,特種專用車產業鏈超過200億,高端裝備制造產業鏈超過100億,打造5個50億級產業鏈群,培育一批10億級特色產業集群。

二、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提升創新能級

將“中試”生態建設作為推動原始創新到批量產業化的關鍵抓手,構建全鏈條孵化網絡。三年內新增10家省級以上中試基地,服務50項重大中試項目,技術合同交易額突破500億元。

三、夯實企業梯隊建設,提升大集團引領力

實施領軍企業培育行動、“五上企業”倍增行動、高成長企業動態遴選挖掘行動,確保到2026年在庫“五上”企業達到2800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突破500家,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突破450家。

四、加快產業園區建設,提升集群化承載力

按照“全域布局”思路進一步優化園區格局,提升園區承載能力,培育園區品牌。到2026年,打造百億級產業園區8個以上,園區主導產業集聚度超過60%。

五、推進項目招落建投,提升大項目支撐力

通過加大項目儲備,提高項目轉化,加快建設投產等舉措推動新質生產力向新區聚集,三年內招引落地、開工建設、竣工投產五億元以上項目分別達到120個,100個,60個以上。

六、優化產業基金,提升金融要素保障

以產業基金為切入點,通過提升基金運營能力,放寬基金投資限制,營造良好創投環境,建立健全風控制度,進一步賦能產業發展。

undefined

記者提問環節

央廣網記者:請介紹一下西咸新區近三年依托省級人才發展改革試驗區建設推出的改革措施以及取得的主要成效。

孫博:2022年發布的《三年行動計劃》中,我們提出了到2024年高層次人才保有量達到500名,這個目標在今年上半年提前完成,截至目前,高層次人才總量為539名,為2021年底的8.4倍;同時,我們計劃聚集秦創原創新創業人才5萬名,這個目標實際用了2年時間就已完成,截至目前,已聚集人才8.7萬名,近兩年年均增速達89%??梢哉f,西咸新區的人才“西”引力大幅增長,形成了各類人才加速聚集、創新創業活力競相迸發的良好態勢。

改革舉措方面,我們主要圍繞人才評價、引進和使用等環節,通過機制創新,為人才創新創業解束縛、除桎梏。

一是以“唯才是舉”的魄力發現人才。立足秦創原總窗口建設需要,搭建“秦創原創新人才”認定體系,在評價依據上,重點衡量人才在成果轉化、技術革新及產業發展等方面的能力、貢獻和實績;在評價主體上,建立“產業鏈企業自評”“科研院所自評”“以賽代評”等渠道,將人才評價權賦予用人主體;構建以科技創新、創業管理、工程技能等人才為主力,航空、教育、醫療等行業人才為支撐的高層次人才隊伍。

二是以“廣納賢才”的胸懷聚集人才。瞄準產業需求,實施“人才+項目”同引同育,與3名院士達成合作,1名在區內創業的國家級領軍人才入選歐洲科學與藝術院院士;實行人才認定“跨區互認”,打破人才流動地域壁壘,跨省遷入高層次人才占比達23.7%;成立“秦創原高端獵頭聯盟”,試點發行“引才券”,為企業引才拓渠道、降成本;建立“鄉賢人才”“校友人才”信息收集聯絡機制,動態更新人才信息庫,積極探索“以才引才”。

三是以“人盡其才”的智慧使用人才。聚焦“第一資源”開發利用,創新推動人才“共享”,會同西安交大,按照“學校招、企業供、政府助、協同用、多方贏”的思路,出資1000萬元設立引導資金,引進儲備海內外高端人才103名,經驗做法獲評全國人才工作最佳創新案例。

中國網記者:《推進西安-咸陽一體化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圍繞“七個一體化”安排部署了7個領域、22項工作任務,請問新區將通過哪些舉措保障計劃落地達效。

劉洪濤:計劃的生命在于落實,為扎實推進《行動計劃》落地實施,我們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在前期制定過程中,我們突出了重點工作工程化、指標化,力求做到每項任務可分解、可落地、可考核。同時,《行動計劃》還明確了各項任務的牽頭單位、工作要求等,做到責任清晰、分工明確。此外,圍繞“七個一體化”設置了27項重點監測指標,為開展實施情況的動態監測、評估奠定了基礎。

二是在實施過程中,我們將把三年期《行動計劃》和西咸一體化年度工作任務進行有機統一,按照短期舉措與長期任務銜接配合的要求,設置年度目標并做好年度間綜合平衡,合理確定年度工作重點,將重點任務、主要指標納入年度指標體系和任務考核,發揚釘釘子精神,積小勝為大勝。

三是發揮重點項目在推進西咸一體化中的關鍵作用,按照謀劃、儲備、開工、投產“四個一批”要求,動態安排一體化重點項目169個、總投資3194億元。其中,基礎設施一體化項目22個、總投資1046億元;創新驅動一體化項目28個、總投資452億元;產業發展一體化項目95個、總投資1472億元;公共服務一體化項目19個、總投資183億元;文化旅游一體化項目4個,總投資41億元,以重大項目建設保障、支撐西咸一體化形成更多人民群眾可感可及的發展成果。

西安日報記者:在《產業發展行動方案》中,西咸新區從鏈群培育、產業創新、園區建設等多個方面明確了未來三年的產業發展目標和推動任務,請問下一步有哪些具體措施保障各項任務的落實。

劉洪濤:我們將圍繞以下四個方面狠抓落實,推進方案落地見效。

一是加強統籌協調。我們將制定印發新區產業工作調度機制,健全產業體系領導小組會議制度,牽總統籌新區產業發展,凝聚“產業一盤棋”工作合力。下一步,“4+1”重點產業集群將分別制定產業倍增行動計劃,明確各領域的倍增任務和工作舉措,構建《行動方案》牽總、5個倍增計劃具體支撐的產業發展格局。

二是加強創新引領。我們將圍繞“4+1”重點產業集群,持續推動“雙招雙引”,圍繞產業鏈精準配置創新資源要素,構建龍頭企業牽引、產學研深度協同、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的產業生態。特別是要建好秦創原產業創新聚集區和市級產業創新集群,提升新區在光伏、氫能、智能網聯汽車、無人機等細分賽道的顯示度和影響力,形成具有競爭力的新興產業集群。

三是加強企業服務。在行動方案中,我們梳理了各領域重點企業合計120余家,這里面有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有省級鏈主企業、有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中小企業,一大批優秀企業是支撐新區產業發展的信心和底氣。我們將采取多種方式,為企業增資擴產、技術改造、延鏈補鏈、轉型升級提供服務指導和要素保障,助力企業發展壯大。

四是加強政策支撐。目前,新區現行的37部政策從產業發展、科技創新、人才招引等方面形成了全方位的保障體系。新區將圍繞重點產業進一步完善政策清單,形成特色鮮明,相互支撐,適度前瞻的產業政策體系。同時做好政策宣傳,做到“全面推送、精準匹配”,確保重點企業、重點園區、重點項目對政策的應知盡知,應享盡享。

陜西日報記者:經過三年建設,秦創原總窗口取得的成效引人矚目,高企、科小數量成倍增長,請問本輪“三年行動計劃”在此基礎上有什么創新點?

楊穌:這次的“三年行動計劃”具有四大創新點。

一是提出深化推廣“一港模式”。作為秦創原總窗口的重要組成部分,本計劃特別提出發揮西部科技創新港資源集聚優勢,在產教融合、成果轉化等方面先行先試,讓更多創新鏈的“好技術”變成產業鏈的“新應用”。

二是突出西咸一體化協同創新。本計劃突出西咸新區在西咸一體化中的橋梁紐帶作用,加強西安、咸陽之間的科技創新和現代產業協同發展,圍繞科技資源共享、跨區域成果轉化、產業鏈共建等方面提出各類合作任務,通過創新一體帶動產業一體,促進西咸一體化創新示范。

三是謀劃產業鏈上下融通。本計劃圍繞新區高新技術產業等重點產業領域,放眼全省、全市創新資源與產業資源,通過創新能力開放共享、服務賦能、數據聯通、供應鏈整合等方式,創新性提出搭建大中小企業融通服務平臺、建設大企業開放創新中心等任務。

四是強調全鏈條要素保障。本計劃堅持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相結合,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提出強化土地、政策、載體等重點要素的供給,提升要素配置能力與服務能力,激發全社會創新創業創造活力。

新華網、人民網、國際在線、央廣網、陜西日報、陜西廣播電視臺、西安日報、西安廣播電視臺、華商報、三秦都市報等30余家中央和省市媒體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