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秦漢新城歷史文化資源豐富,周秦漢唐遺址遍布,據統計,在秦漢新城范圍內現有各類文物點300余處,其中古遺址11處,古墓葬200余處,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4處,種類齊全,等級頗高。豐富的文物古跡帶來文化旅游資源的同時,某種程度上也制約了土地開發。

按照傳統模式,企業在取得土地使用權后,自行聯系有資質的文物勘探單位開展文物勘探和考古發掘工作,根據地塊位于不同文保建設控制地帶或環境控制區域,取得中、省、市文物部門批復至少需要六個月,如遇重大遺址發現甚至造成地塊建設擱置,建設單位將存在大額資金沉淀的經營風險。
秦漢新城為切實解決文物勘探和考古發掘等制約項目開工建設的實際問題,全面施行“先考古、后出讓”供地模式,對建設規劃區內已儲備土地,根據年度供地計劃及招商情況,編排本年度的文物勘探計劃,有序開展集中的文物勘探和考古發掘工作,有力保障項目入區前實現“凈地”供應。文勘前置工作不僅為企業開工贏得時間、降低制度性成本,還有助于出土文物的有效保護。

一是推行“凈地”出讓。在標準地供地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集約節約利用土地資源的方式,全面推行文勘、文物發掘前置,從“拿地文堪”向“拿地開工”轉變,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二是堅持規劃先行,結合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國土空間規劃等,積極編制全域文物保護規劃,確保歷史文物遺產保護與城鄉建設、經濟發展相協調,為土地開發提供科學依據。三是靠前服務企業,在招商協議簽訂階段,提前了解企業需求,根據產業上下游配套、基礎設施配套、交通區位等要素為企業提供意向地塊,并將該地塊優先列入文堪計劃。
截至目前,秦漢新城目前共完成134個儲備和流轉地塊文物勘探及發掘工作,合計凈地出讓面積約10158.59畝,顯著提升項目開發建設效率,促進省人民醫院西咸院區、萬洋數字裝備制造基地、高性能航空發動機關鍵零件智能化加工生產線、中茂碲化鎘薄膜光伏組件研發制造基地、西安戲劇學院等多領域項目快速落地。
下一步,秦漢新城在土地資源利用強度、土地出讓產出效益、土地空間產業規劃方面將持續推進土地資源高質量供給保障,企業由“找地”“等地”變為按需求“選地”,拿地即可開工。助力地區加快經濟結構轉型升級,促進以產業園區經濟為代表的土地資源利用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