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近日,省發展和改革委官方微信公眾號民營經濟發展系列報道第4期刊載了新區《扎實開展“三送”大走訪 構建“精準滴灌”式企業服務新模式》改革案例,全文如下:
為高效服務轄區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西咸新區扎實開展“送信心、送政策、送服務”大走訪活動。通過構建“頂層設計-精準觸達-閉環管理-長效服務”全鏈條機制,實現從“企業盼服務”到“服務到企業”、從“被動應答”到“主動上門”的轉變,有效激發市場活力。2025年上半年,新區直管區GDP增長7.8%,規上工業總產值增長23.5%,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持續向好,實現了服務與發展的同頻共振。
一、主要做法
(一)創新組織機制,變“單兵式作戰”為“集團軍協同”。改變過去各部門分散走訪、標準不一的模式,進行系統性頂層設計。一是高位統籌“一盤棋”。成立由新區管委會主要負責同志牽頭掛帥的工作機制,打破部門壁壘,統一制定總體工作方案與行業子方案,確保步調一致。二是力量下沉“一張網”。建立“分管負責同志包抓+行業牽頭+聯絡員落實”三級責任體系。各級干部帶頭走訪重點企業,1852家“五上”企業實現“助企聯絡員”全覆蓋,將服務觸角直接延伸到企業一線。三是問題解決“一本賬”。由工業、商貿、科技、文旅、住建等行業主管部門,分類梳理本領域企業“急難愁盼”訴求,主動收集企業問題306個,已解決297個,辦結率97%,管委會定期調度問題解決情況,確保走訪無死角、服務無盲區。
(二)創新服務模式,變“大水漫灌”為“精準滴灌”。聚焦企業核心需求,將“三送”內容做實做細,直接服務于新區“4+1”主導產業。一是“政策包”碼上推送。創新推出“一碼通覽”服務,將各級政策整合生成電子匯編與二維碼,企業掃碼即得。走訪中開展“一對一”診斷,根據企業行業、規模、階段等精準“畫像”、匹配政策,講解申報流程,變“企業找政策”為“政策找企業”。二是“問題清零”閉環管理。建立“收集-梳理-交辦-反饋-銷號”閉環機制。簡單問題現場辦,復雜問題納入臺賬限時辦,跨部門問題協同辦。營商辦對問題辦理情況進行全量回訪,對于沒有實質化解或企業不滿意的進行二次交辦、提級辦理,由管委會分管委領導協調推進,直至問題解決。三是“發展信心”面對面注入。通過解讀《民營經濟促進法》、省市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政策,傳遞各級堅定支持民營經濟的決心,既送政策更送預期。開展金融賦能、法治護企、幫辦代辦等一系列“鏈式服務”舉措,有效促進了重點產業的快速增長。今年上半年,新區先進制造業產值同比增長35.5%,光伏產業鏈產值同比增長65.0%,特種車產業鏈產值同比增長22.8%。
(三)創新賦能手段,變“傳統走訪”為“智慧服務”。一是線上線下融合。利用“陜企通”、省營商投訴平臺、助企“鎬幫手”數字化程序、微信群等,建立“線上回訪+線下走訪”常態聯系機制,實現企業訴求“一鍵反映”、政策信息“精準推送”。二是賦能走訪隊伍。強化“助企聯絡員”專業培訓,打造懂政策、通業務、善溝通的“企業服務專家”,提升服務質量;規范服務行為,建立助企服務負面約束清單,構建“親清”政商關系。三是數據驅動決策。將走訪收集的共性問題、政策堵點作為優化營商環境、調整產業政策的第一手依據,推動服務從“解決一個問題”向“解決一類問題”升級。
二、主要成效
(一)經濟大盤在精準服務中夯實筑牢。“三送”活動有效激發市場內生動力,服務關鍵經濟指標較快增長,成為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今年二季度GDP同比增長8.4%,增速較一季度提高1.2個百分點。工業投資、民間投資分別增長30.9%和25.7%,企業信心增強、發展預期穩固。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4.5%,規上營利性服務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9.1%,新動能加速培育。
(二)企業獲得感在務實解難中大幅提升。目前,活動累計走訪企業1300余家,提供精準輔導服務,政策紅利加速釋放,新區民營經濟規模不斷攀升。全區市場主體突破85.3萬戶,民營經濟占比95%以上。今年上半年,新區民間投資增速達到25.7%,較2024年底提升25.4個百分點。新增“五上”民營企業185戶,總數達到1442戶,“五上”企業比重達到77.5%。通過走訪破解了一批投資融資、要素保障、基礎配套等“老大難”問題,企業普遍反饋“感受到了新區服務的溫度和效率”。
(三)政府服務效能得以系統性重塑。“親清”政商關系在務實解決問題中得以深化,營商環境口碑持續提升。推動了政府服務理念從“管理”到“服務”、方式從“被動”到“主動”的深刻轉變。形成的閉環管理機制、數字化服務平臺和“助企聯絡員”制度,為構建常態化、長效化的企業服務體系奠定了堅實基礎。
三、經驗啟示
(一)系統性改革是前提。改變了零敲碎打的傳統做法,通過頂層設計和高位推動,實現了行政資源的有效整合和服務力量的協同發力,最終服務于現代化產業體系構建和民營經濟增長核心目標。
(二)精準化服務是關鍵。利用信息化手段和專業化隊伍,實現了政策與企業的精準匹配和需求的精準響應,大大提升了服務效能,有效催化了重點產業鏈的快速發展。
(三)機制化建設是保障。“聯絡員服務制度”“訴求閉環管理”等機制確保了服務不是“一陣風”,而是能夠持續運行、不斷優化的“永動機”,探索出了一條通過優化微觀服務來促進民營經濟增長的有效路徑,為轄區經濟持續向好提供穩定的制度保障。
(四)數字化賦能是手段。通過推動助企“鎬幫手”與全省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等系統進行數據共享,對轄區市場主體進行數字化管理、標簽化分類,實現企業訴求“即時反饋、自動流轉、限時督辦、全量‘好差評’評價”的線上全流程閉環工作機制,確保每一個企業訴求都得到有效解決,為轄區企業健康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