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倒車請注意……”在西咸新區灃西新城康定路的車流里,一輛藍白配色的無人快遞車靈活穿梭。車頂傳感器實時掃描路況,遇到行人自動減速,途經路口提前預警。幾分鐘后,車輛穩穩停在康定和園小區菜鳥驛站,驛站工作人員楊師傅一邊掃碼開箱卸貨,一邊感慨:“無人快遞車真是既方便又智能。”
作為西北首個全域開放智能駕駛商業化的區域,如今的西咸新區,“聰明車”與“智慧路”正深度協同融合,悄然重塑著當地的出行生態與城市脈絡。
制度“護航”
多重保障為智能出行破局開路
自動駕駛商業化落地,離不開制度保障的“先手棋”。早在一年前,西咸新區便印發《西咸新區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和示范應用管理實施細則(試行)》等政策文件,成為全國首批、西部首個開啟全域無人駕駛商業化試點的區域,為產業發展劃定清晰“路線圖”。

針對自動駕駛可能存在的風險,西咸新區推動企業建立完善保險機制。“我們與保險公司達成合作,每輛測試車均投保不少于500萬元的機動車第三者責任保險,以及1000萬元的商業險。”九識(蘇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陜川渝負責人介紹。同時,車輛自帶的影像系統可在事故發生時提供責任認定依據,明晰各方責任邊界。這種“技術留證+保險兜底” 的模式,有效化解了自動駕駛商業化過程中的風險隱患。

基礎設施建設同樣緊跟步伐。新區依托數字孿生平臺,整合路網、人車流、環境等多維度數據,對全域道路進行精準分類,累計開放186條、總長542.9公里的測試道路,為企業提供豐富且真實的測試與應用環境。目前,“車路云一體化”示范建設也在有力推進,未來將構建更智能的交通協同體系。
這套“政策+保險+技術”的三重保障體系,為西咸新區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掃清了障礙,奠定了堅實基礎。
應用“扎根”
智能車走進百姓生活
西咸新區開放的186條測試道路,覆蓋轄區所有新城及能源金貿區,涵蓋十字路口、丁字路口、環島等多樣化場景,為智能駕駛技術迭代提供了“天然試驗場”。如今,在這片區域里,智能網聯技術正從實驗室走向現實生活,融入民生服務的方方面面。
在中通快遞西咸灃西大學城網點,多輛無人快遞車已成為物流配送的“新主力”。這些車輛配備L4級別自動駕駛系統,配送效率大幅提升。網點負責人陳浩鑫介紹:“每輛車一次能裝600-800個包裹,滿電續航140公里,每月能節省近8000元成本。”
無人配送只是西咸新區智能網聯汽車應用的一個縮影。灃西新城的自動駕駛小巴自2022年投運以來,已安全運營超2.05萬小時,載客突破10.79萬人次,成為連接社區與商圈的“便民班車”。園區環衛領域,酷哇智能的無人駕駛環衛車憑借3厘米的識別精度實現高效清掃,單機工作量堪比6名環衛工人。沐秦智能的農業無人車則將智能科技從城市延伸至田間,助力破解農業生產勞動力不足的難題。
秦漢新城發布的自動駕駛十大應用場景,更涵蓋智能網聯公交、觀光游覽、無人零售、無人巡邏和輔助泊車等多個領域。一個月前簽約落地秦漢新城的超充儲能機器人生產研發基地也結出了碩果,其生產的“移動儲充能機器人”已在陜歷博秦漢館投用,為館區車輛提供便捷的臨時充電服務。
“從社區配送、園區通勤到田間作業,我們始終讓技術落地在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的地方。”西咸新區先進制造業促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產業“聚能”
生態先行打造發展引擎
智能場景的蓬勃發展,背后是堅實的產業根基作為支撐。為推動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西咸新區規劃建設了秦漢自動駕駛產業園、灃西數字經濟產業園和灃東自貿產業園三大特色園區,構建起分工協同、優勢互補的產業發展格局。
其中,秦漢自動駕駛產業園作為產業重要承載地,已吸引主函數、佑駕智行等多家企業入駐,業務覆蓋特種車輛生產、自動駕駛算法、高精地圖等多個細分領域。“我們‘面向智能網聯的高性能分布式并行存儲系統’項目,獲得了140萬元資金支持。”奧卡云科技董事長陸博介紹,這筆資金已全部投入核心技術攻關和人才培養,加速推進存儲系統研發進程。

龍頭企業的落戶,進一步激活了產業生態。總投資1億元的九識科技陜西運營總部已落地能源金融貿易區,計劃投放1000臺運營車輛,輻射全省自動駕駛服務網絡;質子汽車作為在西咸新區誕生并成長的本土企業,已累計獲得授權專利260余項,其研制的無人貨運重卡“曜靈Ⅱ”,創新性融合“動態導流板+智能升降底盤+無人駕駛”技術方案,精準直擊行業痛點,展現出新區企業的強勁技術實力。

目前,西咸新區已聚集50余家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實現從傳感器、汽車芯片、線控底盤、算法、高精地圖到出行服務等關鍵環節的全面覆蓋。據預計,到2025年底,新區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總規模將突破70億元。下一步,西咸新區將持續推動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創新發展,為城市交通變革與高質量發展注入更多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