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西咸新區堅持以企業和群眾需求為導向,積極推行“四電”(電子簽名、電子印章、電子證照、電子文件)改革,出臺了專項改革方案,開發了群眾申報端的電子簽名和電子印章功能,突破了傳統網上辦事中身份可信和材料可靠的重點技術,實現“企業和群眾在線提交電子材料、審批部門在線審查電子材料、審批結果發放電子證照、全過程材料電子化歸檔”,目前,已實現1993個事項可用電子簽名,覆蓋比例達72.6%。真正解決了辦事群眾線下提交紙質申報資料問題,全力打造全流程在線“不見面”審批升級版。
一、改革舉措
(一)運用區塊鏈,開發“雙功能”
1.開發電子簽名。在西咸新區政務服務平臺申報端集成手寫電子簽名和人臉識別功能,辦事群眾可在上傳的電子材料中通過手寫簽名對材料內容進行確認,經電子簽名的文件內容和簽名人信息一同通過區塊鏈存儲,審批人員可以對電子簽名過程信息進行查詢核實,確保真實有效。開發“二維碼簽名”功能,通過電腦申報可用手機掃碼,將手機的手寫簽名字樣實時傳輸至政務服務網。同時,人臉識別功能接通公安部門人臉數據庫,實時獲取最新的個人生物識別數據,確保每一次手機簽名均由本人完成。
2.開發電子印章。采用國標加密算法和國標版式文件,建成了政務服務網審批端和申報端電子印章系統。在群眾辦事的申報端,為新區范圍企業免費發放電子印章,在政務服務網申辦業務時可在需企業蓋章的材料中使用電子印章,不需要通過實體窗口提交紙質資料,率先為51家全區工程建設重點項目免費發放。在業務部門的審批端,共啟用電子印章33枚,實現新區、新城、街鎮三級行政審批局審批專用電子印章全覆蓋,在審批結束后直接發放電子證照(含電子批復),辦事企業可以通過政務服務網的個人證照中心下載審批結果電子文件。
(二)依托數據鏈,建立“雙電子庫”
1.建立電子證照庫。依托國家政務服務平臺電子證照共享服務系統,建立西咸新區電子證照庫(含電子批復),實現電子證照跨地區、跨部門共享。在政務服務辦理中優先使用電子證照,政務服務事項的辦理結果生成電子證照,行業主管部門在從事管理活動中,對已有電子證照的企業不再要求出示紙質證照。同時,提供電子證照文件在線核驗功能,對電子證照文件的內容真實性和印章真偽進行查驗。目前歸集電子證照72類4829個。
2.建立電子文件庫。按照《政務服務事項電子文件歸檔規范》(DA/T 85—2019),各級各部門審批服務的歸檔材料實現電子化。電子文件和紙質檔案并行歸檔,對線下申報的紙質材料,由受理人員將紙質材料的掃描件錄入政務服務平臺歸檔。對線上(網站、微信、自助機等)申報的電子材料,原則上不再要求線下重復提交紙質材料,由辦理部門自行從電子檔案庫中下載打印并存檔。電子文件實行實時歸集,已歸集電子文件11.6萬份。
(三)規范業務鏈,確保“雙增強”
1.增強申報材料規范性。制定“不見面”審批事項清單,統一制定電子化申報表單,明確每個申報材料的電子化樣表、空表和示范文本等132項信息要素,編制前臺受理和后臺審批標準化操作規范,通過增強申報材料規范性,實現辦事時間總體減少57%,由辦事群眾提供的申報材料減少60%,辦事環節平均減至受理、審核、特殊環節(踏勘、評審等)、審批等3到4個。
2.增強政務數據安全性。建立了互聯網可信身份認證體系,用技術安全性提升辦事群眾對政務服務的信任度,電子印章、電子簽名利用非對稱加密技術,通過區塊鏈和人臉識別技術的高可靠特性,確保電子材料、電子文件的可追溯、防篡改,使用安全可靠標準,降低審批安全風險,提高政務服務網的可靠性和使用率。
二、改革成效
一是深度推進政務服務“不見面”審批。“四電”改革以辦事群眾實際需求為導向,從群眾在線申報、后臺審批、結果發放到檔案留存進行全過程電子化改造,用傳統CA數字證書技術和區塊鏈技術相結合,打造線上可靠可信的政務服務環境,實現全程電子化的閉環流程,深度推進政務服務“不見面”審批模式。
二是降低群眾辦事的難度和繁瑣度。電子印章的使用促進了辦事全程電子化申報和全程電子化審批,且申報材料可重復使用。電子證照、電子文件的匯聚和推廣為數據共享提供了基礎支撐,行業主管部門在從事管理活動中直接從電子證照庫查驗證照信息,進一步減少了需由辦事群眾和企業提交的辦事材料,降低了企業后續辦事的繁雜程度。
三是數據賦能提升營商環境。“四電”改革加快了政務數據資源共享和應用,電子材料的應用,加大數源對接避免信息重復填報,解決了群眾辦事“反復改、來回跑”的問題,真正讓數據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路,實現企業和群眾“隨時、隨地、隨需、隨行”的線上電子化申報,通過數據賦能增強“智慧政務”服務功能,進一步優化提升了營商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