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的莊嚴承諾。”這是中國共產黨作為一個有擔當、負責任的執政黨向世界作出的政治宣言。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以來,全國脫貧攻堅工作進展顯著。重慶各級各部門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扶貧開發戰略思想,深學篤用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重慶重要講話精神,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加強組織領導,加大工作力度,確保如期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
從全國的情況來看,雖然精準脫貧工作整體成效顯著,但有的地方一些方面的工作還存在不足。比如,有的地方貧困治理方式的短期性、臨時性特征仍然存在。因急于“越線”、“摘帽”而推出的脫貧超常規措施,雖然在減少貧困存量上具有強大優勢,但容易留下隱患。又如,有的地方核心扶貧措施存在不同程度的長效性欠缺問題。產業扶貧同質化傾向較為明顯,種大棚、栽果樹、養牛羊,仍是一些地方貧困鄉鎮產業扶貧的首選,雖然這些傳統農副產品在短期內能為貧困戶帶來收益,但從長遠來看卻存在著市場競爭力不足的缺陷。
促長效需抓要害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必須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目標不斷邁進。解決扶貧工作中的問題,當務之急是要抓住要害,有的放矢。
一方面,要抓住貧困戶返貧風險防范的要害。目前來看,貧困戶返貧的最主要風險源是疾病。為此,應當盡快健全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商業補充保險、慈善救助為一體的醫療保障體系,特別是要處理好各項措施之間的協調銜接,進一步提高大病保險比例,擴展醫保藥品目錄,逐步提高醫療救助標準,優化扶貧濟困基金的運營和管理,推動大病醫療補充保險的適用。另一方面,要抓住精準脫貧考核工作的要害。伴隨著貧困存量的逐步消除,應當逐漸轉移對基層脫貧工作的考核重心,注重對返貧率、貧困村穩定增收產業數目、貧困戶穩定增收項目數目以及貧困戶信貸支持、貧困戶技能培訓情況、貧困家庭適齡學生失學率等指標的考核,進一步提高精準脫貧考核的科學性、實效性。
以法治推進脫貧攻堅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也是“國家治理的一場深刻革命”。脫貧攻堅是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一項重點工程。在法治框架下解決長效不足等問題,有助于打贏脫貧攻堅這場硬戰。
法治化治理需要有法可依。從短期目標來看,各地應當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推動《扶貧開發條例》等地方性扶貧開發法規的建立健全。從長期目標著眼,應當準備好反貧困綜合立法,解決好貧困標準界定和動態調整問題,在系統總結精準扶貧經驗的基礎上,將扶貧開發以及其它各項扶貧措施完整納入反貧困制度體系。
法治化治理需要厘清權責。脫貧攻堅涉及扶貧辦、財政、農業、水利、交通等多個職能部門,職能交叉、管理缺位等問題也一定程度存在。為此,應當明確和理順各部門在精準脫貧工作的管理職責,減少權力缺位、越位、錯位現象。同時,要優化資金等方面的監管,保障扶貧資金的高效規范利用。此外,還應當建立完善的問責體系,使法律問責、行政問責和黨內問責在法治框架下各司其職。
法治化治理需要注重賦權。扶貧并非單向度的施與行為,有的地方“大包大攬”實則是忽視了貧困者在脫貧和發展進程中的主體性。對貧困者賦權,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既要賦予其收益性權利,保障其對扶貧資源及成果的享有,又要保障其參與性權利,使其以主體身份融入精準扶貧的過程。比如,對于扶貧項目,特別是產業扶貧項目,要充分保障貧困戶的自主選擇權、表達權,保證其利益訴求得到及時反饋。總之,從根本上解決扶貧長效不足等問題,奪取脫貧攻堅戰的最終勝利,需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法,推動貧困治理向法治化治理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