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各設區市旅游局、扶貧辦(局):
《陜西省“十三五”旅游扶貧工作實施方案》已經省政府同意,現印發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附件:陜西省“十三五”旅游扶貧工作實施方案
陜西省旅游局
陜西省扶貧開發辦公室
2016年8月22日
陜西省“十三五”旅游扶貧工作實施方案
為貫徹落實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關于貫徹落實陜發〔2015〕20號文件任務分工的通知》(陜發〔2016〕10號)要求,充分發揮旅游業綜合帶動功能,促進貧困地區農民增收致富,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按照黨中央“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認真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中發〔2015〕34號),按照省委、省政府《關于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的實施意見》(陜發〔2015〕20號)和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關于貫徹落實陜發〔2015〕20號文件任務分工的通知》(陜發〔2016〕10號)部署,把發展旅游業做為扶貧工作的重要抓手,充分發揮旅游在精準扶貧中的重要作用,通過對貧困地區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通過圍繞農村的生產、生活、生態發展鄉村旅游,進一步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為確保2020年農村貧困人口全部如期脫貧、所有貧困縣全部脫貧做出旅游工作應有的貢獻。
二、工作目標
以發展旅游產業為抓手,大力實施旅游精準扶貧,到2020年,建成30個旅游示范縣、150個旅游特色名鎮,3萬戶農家樂,鄉村旅游從業人員達到30萬人,鄉村旅游綜合收入超過200億元,使更多的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致富。
三、重點工作任務
1、編制《陜西省旅游扶貧五年行動計劃》。按照“六個一批”(通過旅游示范縣建設帶動脫貧一批,旅游景區帶動脫貧一批,文化旅游名鎮建設帶動脫貧一批,試點村發展鄉村旅游直接脫貧一批,漢唐帝陵旅游帶發展脫貧一批,旅游土特產生產銷售脫貧一批)發展思路,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圍繞幫助貧困地區開發各具特色的旅游產品、開展形式多樣的旅游活動,編制《陜西省旅游扶貧五年行動計劃》,實施旅游精準扶貧,帶動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和貧困群眾脫貧致富。
2、開展第三批省級旅游示范縣創建工作。在全面總結第一、二批17個旅游示范縣創建經驗的基礎上,結合第三批省級旅游示范縣創建工作,遴選一批旅游資源豐富、旅游發展潛力較大的縣(區)開展創建活動。按照《旅游示范縣創建標準》,指導和鼓勵創建單位充分發揮自然資源優勢,深入挖掘地方人文資源和文化特色,認真制定創建方案,持續抓好工作落實,通過大力發展旅游業,帶動縣(區)相關產業的發展。利用三年時間,將旅游業培育成示范縣(區)的支柱(主導)性產業,旅游綜合收入占到全縣(區)GDP的30%以上,旅游從業人員占到城鎮就業人數的30%,農家樂經營戶超過100家,人均旅游收入水平達1萬元以上,帶動貧困地區脫貧致富。
3、加快31個文化旅游名鎮建設步伐。積極支持31個文化旅游名鎮建設工作,協調發改、農業、扶貧、建設等農業農村相關部門,結合鄉村旅游扶貧等建設項目,加強旅游村鎮的道路、民房、飲水、垃圾污水處理、信息網絡等基礎設施建設。結合廁所革命,指導相關縣(區)抓好文化旅游名鎮的廁所提升和改造。建立31個文化旅游名鎮專家庫,定期組織專家開展工作,指導抓好旅游規劃和開發工作,不斷提升文化旅游名鎮的建設質量和水平。進一步加快文化旅游名鎮的建設進度,把文化旅游名鎮的建設納入我省旅游項目補助范圍,加大投資補助;把文化旅游名鎮宣傳工作納入我省旅游線路推介范圍,擴大文化旅游名鎮的吸引力和影響力。近期先打造出青木川、華陽、鳳凰、漫川、照金、雙石鋪、陳爐、高家堡、雙河口、石泉縣城關文化旅游街區等10個古鎮,到2020年,31個文化旅游名鎮全部建成,爭取三分之一的文化旅游名鎮達到4A級標準,形成一批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鄉村旅游目的地。
4、加快貧困地區景區項目建設。將旅游扶貧納入全省旅游規劃體系,按照差異化、特色化發展思路,采取對口支援、專業培訓、規劃指導、宣傳推介等方式,加快貧困縣域旅游資源的開發。依托周、秦、漢、唐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打造具有陜西特色的歷史文化旅游休閑精品景區;依托紅色旅游資源,打造具有現代旅游特色的教育基地;依托大秦嶺自然山水文化資源,融入現代休閑要素,打造人文生態旅游度假圈;依托鄉村、古鎮特色鮮明的民俗文化資源,打造鄉村旅游度假產品。重點抓好六盤山片區、秦巴山片區、呂梁山片區納入“十三五”規劃的790個旅游重點項目。通過加快貧困地區旅游項目建設,為當地農民創造更多就業崗位,同時,通過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使開發企業與當地農民實現雙贏。
5、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按照《旅游特色名鎮評定標準》和《鄉村旅游示范村》兩個地方標準,積極創建全省旅游特色名鎮和鄉村旅游示范村,充分用好鄉村旅游專項資金,重點用于旅游廁所、游客中心、標識系統、停車場等旅游服務設施的建設,提升鄉村旅游環境。認真抓好建檔立卡扶貧村建設,組織全省旅游規劃設計單位,采取定點承包的方式,完成31個旅游扶貧試點村的旅游規劃編制工作,提高鄉村旅游的發展水平。按照“一村護一陵,一陵帶一村”的思路,加快29座帝陵周邊34個鄉村旅游發展規劃的編制,指導相關市縣做好招商引資,加快相關旅游產業的開發,帶動周邊區域的經濟發展。用好國家政策性銀行小額扶貧貸款,引導貧困戶發展農家樂及其它旅游項目。
6、不斷提升鄉村旅游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緊盯省內及周邊省份目標人群,通過農高會、絲路大會、西洽會等知名展會,積極展示貧困地區旅游業發展成果;加強與互聯網企業的合作,加大對鄉村旅游的宣傳力度,通過拍攝鄉村旅游宣傳片,制作鄉村旅游路線、地圖、指南等形式,提升鄉村旅游的吸引力和知名度,吸引更多的企業及游客前來投資觀光。將特色農副產品和土特產納入旅游商品目錄,結合“來陜西必帶旅游商品目錄”,打造一批鄉村旅游特色商品,并通過阿里巴巴農村淘寶等平臺大力推介,提高鄉村旅游商品的知名度和附加值,幫助農民增收。
7、持續抓好鄉村旅游人才培養工作。積極選派鄉村旅游扶貧重點村村干部參加國家旅游局組織的鄉村旅游扶貧重點村村官培訓班,使重點村村官培訓率達到100%。以“村民增技能、旅游促發展、百姓得實惠、社會保穩定”為目標,圍繞陜西鄉村旅游發展模式、旅游規劃與開發、地方旅游文化等內容,采取設立鄉村旅游扶貧培訓基地、簽訂培訓項目委托協議書、組建人才師資庫、建立教學小分隊等形式,持續抓好鄉村旅游“送教上門”活動,扎實抓好鄉村旅游人才培養。2016年起,將安康旅游扶貧培訓拓展到陜南三市。圍繞提高鄉村旅游經營戶營銷等技能,組織開展“互聯網+鄉村旅游”公益培訓,2016年培訓5000人。
四、保障措施
(一)強化領導,落實責任。省旅游局成立全省旅游扶貧工作領導小組,由綜合法規處具體承辦日常工作。各級各部門要充分認識旅游扶貧的重要意義,把旅游扶貧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納入重要議事日程,按照方案要求,細化梳理任務,明確責任分工,嚴格責任考核,認真抓好落實,保障工作經費,確保旅游扶貧各項任務按期完成。
(二)積極協調,密切配合。深入做好調查摸底,詳細掌握相關情況,為各級制定旅游扶貧發展規劃提供一手資料。充分發揮旅游部門的協調優勢,主動聯系相關部門,爭取項目和資金支持;積極配合文物、城建、林業等相關部門,做好古鎮、古民居、古建筑以及林區、自然保護區等的保護和開發利用,為發展旅游業創造條件。
(三)加強宣傳,營造氛圍。采取規劃先行、項目帶動、典型引領等方式,向群眾充分展示旅游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使群眾深刻感受到旅游業給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變化,引導和鼓勵貧困地區農民主動投入到鄉村旅游建設中來,形成全民發展旅游的良好氛圍,帶動農民脫貧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