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織密民政兜底保障網 貧困群眾脫貧底氣足
——西咸新區扶貧兜底保障工作紀實
自開展脫貧攻堅以來,西咸新區扶貧系按照“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的要求,聚焦脫貧攻堅、聚焦特殊群體、聚焦群眾關切,扎實推進兜底救助、精準救助、溫情救助、規范救助,堅決兜住兜牢民生底線,確保脫貧路上“不漏一戶、不落一人”。
截至目前,新區為建檔立卡戶發放各類保障金3818.08萬元,8620人享受低保、特困、臨時救助等,占比100%。
一是統籌政策銜接,織密社會救助安全網。實現托管區域保障標準與西安市同城同待遇,通過3次提標,農村低保、城市低保、分散供養特困人員保障標準分別達到560元/月、740元/月、1320元/月。細化臨時救助對象范圍和類別,實行分級審批制度,將15000元(含)臨時救助支出下放街鎮審批,全面建立鎮街臨時救助儲備金制度,充分發揮臨時救助救急難作用。規范特困供養人員救助制度。堅持將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中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無法定贍養扶養義務人,或者其法定義務人無履行義務能力的老年人、殘疾人以及未滿18周歲的未成年人,全部納入特困人員救助供養范圍。
二是關愛特殊群體,撐起一片溫暖的天空。構建新城、鎮街、村(居)三級工作網絡和部門協作聯動機制,全面建立兒童督導員和兒童主任體制,累計撥付387萬元,將1305名孤兒和困境兒童納入保障范圍,持續開展“合力監護,相伴成長”專項行動,組織開展入戶慰問、上門義診、蛋糕烘焙、科技課堂、游園游戲等系列關愛活動90余次,在21個兒童之家常態化開展兒童關愛保護。全面支持轄區養老機構開展各類為老服務,新增居家養老服務設施26處、農村幸福院24處,將1676名符合條件的老年人納入城鄉低保,為82名老年人發放生活困難失能老人護理補貼。不斷加強殘疾人幫扶,累計為9466人發放兩項補貼2200余萬元,投入750余萬元,為3850余名殘疾人提供康復救助和輔具適配服務,投入270余萬元,為949戶殘疾人家庭實施了無障礙改造。
三是創新工作方式,提升兜底服務水平。一是“信息技術法”實現精準救助。創新開發“西咸新區社會救助綜合服務信息系統”,集成動態監控、核對、入戶調查、一門受理等4個系統功能,推出自助申請、主動發現、救助復審、入戶調查、救助監查等5個手機平臺,形成“一網通辦、一門受理、群眾最多跑一次”服務模式。累計自助申請507人次,已受理382人次,駁回120人次,受理率75.35%,審批通過率47.91%。為333名特困供養人員和六十年代精簡人員進行復審。此項工作先后獲得民政部、陜西省民政廳的表彰和推廣。二是“專業助力法”補足救助力量。針對基層力量薄弱問題,采取購買服務方式,由第三方承接入戶調查、復審、公示欄維護、民主評議等工作。累計入戶調查3882次,主動發現105戶困難群眾,為28名特困人員提供能力評估服務,為280名特困供養人員、170名低保戶中的重病重殘人員實施照料護理。開展政策宣傳25場,對全區402個社會救助公示欄進行常態化巡查維護。三是“就業增收法”幫助擺脫貧困。發揮大部制優勢,對救助后生活條件有所改善且有就業意愿的對象,提供就業、創業、技能培訓等綜合就業幫扶。累計實現1817戶3369人就業,32名貧困勞動力實現創業,65人通過技能培訓找到工作,64人通過公益崗位安置就業。
下一步工作,構建綜合救助格局。以基本生活救助、專項社會救助、急難社會救助為主體,社會力量參與為補充,建立健全分層分類的救助制度體系,實現精準救助、高效救助、溫暖救助、智慧救助。健全長效機制,鞏固前期扶貧成果,建立健全監測幫扶體系,建立覆蓋新區,深入村組的兜底保障幫扶信息監測網絡和服務體系,健全“動態管理、實時更新”的工作機制,重點加強數據比對、全面落實農村特困人員救助供養政策、加強社會救助信息化建設,切實做到精準救助,堅決兜牢民生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