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產業扶貧項目貧困戶覆蓋率達100%
——西咸新區產業脫貧工作紀實
自開展脫貧攻堅以來,新區扶貧系統積極構建“短期能增收、長期能致富”的產業扶貧新模式,大力發展特色產業拔窮根、推進新模式促增收,形成了“鎮鎮有產業、村村有項目、戶戶有門路”的脫貧路徑。
一項產業就是一條致富路子。截至目前,組建225個合作社,成立438個帶貧益貧的村集體經濟組織,發展15家帶貧企業,建立新城、鎮、村三級電商服務體系,形成4個貧困村電子商務服務站,人均年純收入從6926元增長至16146元,年均增長率23.89%。
一、幫扶干部側重產業幫扶。產業扶貧干部通過電話服務、網絡教育等方式,傳授農業生產技術,解決貧困戶在種植、養殖等方面的困難,解決了疫情期間共有產業需求35條。實地走訪就地幫助帶貧益貧企業解決防疫物資、人員招工等方面的困難,完成了帶貧益貧企業對貧困群眾的用工、分紅兌現。對有意愿發展產業貧困戶落實了到戶直補政策,累計補助607戶,補助金額285.26萬元。
二、健全產業技術服務及培訓機制。聘請種植、畜牧等專家學者45名,技術指導員300多名,深入田間地頭,把科學種田、科學養殖的新技術帶到生產一線。從生產企業挖掘技術各類“田秀才”“土專家”50多人,全年培訓服務產業扶貧戶20000戶次,打造了一批有文化、懂技術的新型職業農民、本土技術帶頭人、農村致富能手;為扶貧產業發展奠定人才基礎。
三、以項目建設帶動貧困戶增收。2017年以來,累計分紅2311戶,累計分紅金額692.44萬元。發展了涇河新城涇干街道馬莊村油料基地項目、空港新城陳贠灣村集體經濟項目;秦漢新城鑫誠農業帶動南位鎮井王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發展蔬菜種植產業,村合作社帶動農戶務工,形成了“龍頭企業+村合作社+貧困戶”的產業扶貧新模式。
四、健全產銷銜接機制。結合消費扶貧暨“三專”建設,促進扶貧產品進專柜、專區、專館,打通市場銷路,推廣訂單式產業扶貧模式,企業均與貧困戶簽訂單再生產。通過各級工會,健全農產品定向直通機制,讓貧困村、貧困群眾農產品直供學校、企事業單位食堂、直銷商場超市、餐飲酒店等,保障扶貧產品有市場、有價位、有利潤,長期增收有保障。
下一步進一步挖掘農技服務土專家積極性,把產業項目的目光放到邊緣戶和一般農戶,項目帶動與到戶直補相結合。把帶動貧困戶作為農業企業申請龍頭企業、示范園區的一項指標,不斷提升貧困群眾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