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記者 孫金龍 文/圖
“我家2000多斤杏已經全部賣出去了,今年的收入有了保障,我懸著的心也終于落下了。”6月2日,看著家里成堆的紅杏一天天被售出,趙太的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55歲的趙太是西咸新區空港新城太平鎮太平堡村的脫貧戶,家里5口人,上有年邁的母親,下有兩個上學的孩子。自從幾年前妻子患上精神疾病,趙太便成了家里唯一的頂梁柱,紅杏也成了家里的重要經濟來源。由于家中只有他一名勞動力,80多顆杏樹的采摘收獲效率較低,往往趕不上“精品杏”市場,只能賣到低價位。
在太平鎮,與趙太有同樣境況的家庭還有9戶,這些以種植紅杏為主要經濟來源的困難殘疾人往往辛苦一年,卻因收杏慢、產量小,產的杏賣不上好價錢。
可這些問題,今年不再讓他們頭疼。為進一步加強空港新城城鄉社區治理體系建設,空港新城成立社會工作服務中心推動社會基層治理。空港殘疾人專職委員每月兩次走訪殘疾人家庭,詳細了解他們的家庭情況和生活困難,幫助他們解決困難,樹立信心。
“趙哥,最近咋樣?今年的杏長得好嗎?”5月21日,專職委員張輝走訪趙太家時關切地詢問近況,卻發現趙太眉頭緊鎖。經過仔細詢問,趙太講出了他的顧慮:怎樣才能讓自家即將成熟的優良紅杏賣出好價錢?
得知這是太平鎮9戶困難殘疾人共同的問題后,張輝當即決定幫大家擴展銷路。于是他迅速編輯了一條信息,發到了自己的朋友圈,并發動同事張嘉軒、葉琳共同參與。
一傳十、十傳百,愛心助農消息在朋友圈中不斷擴散,形成了溫暖的傳遞鏈,各愛心企業、單位紛紛伸出援手認購。
5月27日,接到紅杏成熟可以出貨的消息后,張輝、張嘉軒等人立即開著私家車,將一箱箱紅杏裝車開始送貨。
“西安和咸陽的買家我們就開車送去,每天早上8點30分從村里出發,回來總是到夜里十一二點了,一天跑幾趟自己也說不清,但只要接到訂單無論如何我們也要送到。”張嘉軒說,近點的買家他們親自送貨上門,外地的就用快遞送出去。幾人忙忙碌碌,農戶家里堆積的紅杏很快就被銷售一空。
6月2日,張嘉軒一行將賣杏所得款一一送到困難殘疾人家中。“短短5天,太平鎮9戶果農5000多公斤紅杏全部銷售完,都是按精品紅杏價錢賣的。”張嘉軒一邊說著,一邊將賣杏所得的4850元交到趙太手中,這些錢比趙太原本預計的多出了兩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