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在脫貧攻堅的路上,誰都不能拉下,一個也不能少。
黨的十八大以來,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人民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到2020年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成為中國共產黨的莊嚴承諾和重要使命。
堅持以民為本,決勝脫貧攻堅。收官之戰,怎么打?持續開展幫扶工作、深入推進“三排查三清零”、不斷鞏固脫貧成果,千方百計確保脫貧家庭穩定增收,秦漢新城給出了經得起轄區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的答案。
“其作始也簡,其將畢也必巨”。決勝之年,秦漢新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加快建立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長效機制,深化“造血式”幫扶覆蓋面,做細做實脫貧攻堅收官之年各項工作。
脫貧不脫幫扶,摘帽務須徹底。秦漢新城將和剛剛擺脫貧困的家庭一道,攜手新奮斗、同奔小康路、迎接新生活。
今天起,“微動秦漢”將推出《牽起你的手共奔小康路》系列報道,帶大家一起走進新城決勝脫貧攻堅的現場。
2018年4月,時任秦漢新城開發建設集團公司副總經理的郭社庫接受陜西電視臺《情系幫扶路》欄目采訪。
親情扶貧,真心幫困,郭社庫的扶貧工作,最大特點是把貧困戶當親人。
讓我們一起回顧郭社庫的扶貧工作點滴,感受明星扶貧干部的心路歷程。
讓人心酸的幫扶對象
說起自己的幫扶對象,郭社庫有幾分凝重。
郭社庫為組長的幫扶小組,負責南位鎮南位村3戶貧困戶的幫扶工作,其中他幫扶的是聾啞人陳爭位家。南位鎮人大主席閆小科幫扶陳上縣,上縣妻子患有精神疾病,兒子陳新峰患有糖尿病,并發癥導致雙目視力嚴重下降。秦漢集團房建公司副總經理楊成剛幫扶的陳對縣,對縣患有聽力障礙,妻子患小兒麻痹癥,女兒還在上小學。
郭社庫和閆小科、楊成剛交流后,決定根據實際情況,結成三對三幫扶小分隊來一起干。
回憶起第一次走進陳爭位家看到的場景,郭社庫至今都覺得心酸。
他說:“我從小在農村長大,經歷過農村的艱辛,也知道農村可憐人的家庭情況,但是像這么可憐的家庭還真是第一次見。石棉瓦搭建的廚房后墻部分坍塌,磚頭裸露,前面也沒有房,就是用塑料紙、石棉瓦、彩條布和廢舊木頭搭建的棚子,西邊沒院墻,大白天棚子里都要開燈,這哪像個家!陳爭位小時候發高燒沒錢治病,耽誤病情成了聾啞人,年過半百的妻子尹春草和三十出頭的兒子陳肖氣都是智力殘疾,一家三口靠低保維持生計。走進棚子搭的房子,一件家具都沒有,鍋臺上擺著幾個死面饃,鍋里有半鍋糊涂湯。我完全看不到他們一家三口對生活的希望。陳爭位媳婦尹春草坐那兒一言不發,春天被開水燙了的腳,夏天腳背還在化膿,也沒去醫院看,頭發凌亂得像雞窩,從來也不知道收拾。兒子陳肖氣沒上過學,三十歲還不識數,問他一塊錢買3個饃,兩塊錢可以買幾個?他回答11個……”
要幫助這樣一個對生活失去信心的家庭脫貧,對于工作中雷厲風行、敢闖敢干的郭社庫來說,的確是一種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然而,他沒有退縮與猶豫,反而激起了斗志。
郭社庫暗下決心,再難,也一定要讓貧困戶脫貧,幫他們重拾生活的信心。
真誠無私的輸血幫扶
郭社庫回憶說:“面對這樣缺錢又缺信心的貧困戶,開始只能采取‘輸血式’幫扶,先改變陳爭位家的基本生活條件。我們利用工地上的邊角余料,重建了一間13平方米的廚房,平整硬化了院子。2017年秋天,新蓋了44平方米門房,用新磚砌上西墻,將房子粉刷一新,添置了電視、電視柜、床、太陽能熱水器等家具家電。”
昔日家徒四壁,終于變得像個家,不僅給了陳爭位一家溫暖,也給了郭社庫一份信心。
生活環境改變了,但總不能老是“輸血”,得想辦法培養他們的自我“造血”能力。郭社庫了解到,陳爭位以前干過養殖,就給他買了5只羊,并爭取到了1000元產業補貼。
有活干了,還得教他們一些生活基本技能,比如蒸饃做飯。郭社庫說:“我帶媳婦來到爭位家,把他大侄媳婦也叫上,現場給陳爭位一步一步教、一次一次教。堅持了半年,爭位學會了蒸饃,他們再也不用吃死面餅、死面饃了。我打心底高興,那個死面饃的心結,這才解開了!”
有了養羊技能,會自己做飯了,陳爭位一家人的精神面貌也發生了改變,他們從內心把郭社庫當成了家人。
郭社庫激動地說:“過去見人不說話的尹春草,現在見了我,會主動跟我反映問題,雖然有時候說不到點上,但是那種把我當家人的狀態,真的讓我很欣慰。我從內心深處把他們當親人,用真心、真情對他們,他們的心門這才打開了,現在我也可以比劃著和陳爭位進行交流了。”
郭社庫有一句扶貧工作座右銘:“我們不能放棄,放棄還叫什么扶貧?我們必須幫扶他們達到自我生產自我生活的能力。”
他認為,暫時的脫貧不是真脫貧,脫貧以后不再返貧才是真脫貧,用真心、帶真情、扶真貧,脫貧攻堅工作才能真正落到實處。
扶智脫貧用產業造血
習近平總書記說:“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產業作為推動脫貧攻堅的根本出路。”
和貧困戶感情拉近了,郭社庫覺得該教他們怎么掙錢了。
郭社庫說:“脫貧不能靠等靠要,用自己的雙手找到收入來源,他們對未來才會更有信心!可是想想我的‘家人’有什么呢,要智力沒智力,要勞力沒正常勞力,唯一有一點就是土地,但靠種地肯定也不行。我就給陳肖氣在工地上找了個輔助性工作,每月2200元。陳新峰因為患糖尿病,我把他介紹到了村旁修路施工隊擔任交通疏導員,每月有2200元收入。我們還為陳對縣聯系了道路保潔工作,每月有600元收入。”
解決幾個人的就業,遠不是郭社庫的目標,只有讓貧困戶掌握實用技術,用自己的雙手獲得經濟收入,他們才會對未來更有信心。
這就需要找到一個長期產業來扶貧,經過調研,他們計劃種植花苗。
郭社庫說:“改種不懂行的花苗,這3戶貧困家庭開始都有點不踏實。我們和村委會干部耐心給他們講道理,給他們算收入賬,告訴他們苗木花卉要比種糧食收入高,有專家指導,銷路也不用他們操心,踏踏實實種就行!經過多次開導,終于打消了他們的顧慮。2017年底,我聯系了愛心企業墊資購置了3萬株紫薇花苗,3個貧困戶各分了1萬株,每家能種3畝多地。愛心企業捐肥料、無償派技術人員現場指導,還定期在群里提醒貧困戶澆水施肥。”
功夫不負有心人,第一批紫薇苗賣了16萬,扣去成本,留下3.4萬再生產的錢,每戶平均分到了2萬多元。在分紅儀式上,3個貧困戶里身體與智力都健全的陳上縣,從自己的分紅中拿出2000元,給村上的兩家邊緣戶各捐了1000元。陳上縣的這一舉動,讓郭社庫感動了許久。
郭社庫感慨地說:“貧困戶知恩圖報,讓我們這些幫扶干部著實欣慰。我們也滿懷信心,不斷拓展扶貧模式,從一對一結對子,到三對三幫扶,再創造‘3+2’模式,脫貧戶和邊緣戶共同成立脫貧互助組。種植和銷售苗子大家都一起干,平時的管護則自家干自家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我們扶,未建檔立卡的邊緣戶我們也要扶,不能讓新的貧困戶產生。”
割舍不斷的親情延續
現在的陳爭位、陳上縣、陳對縣家,除了墻上張貼的那張精準扶貧明白卡之外,已經看不出有一絲貧困戶的跡象,房屋寬敞明亮,家具家電一應俱全,院子干凈整潔,他們的臉上,總是洋溢著幸福的笑。
村上群眾和干部說:“郭局長是個心地善良、肯為群眾辦實事的人,這三家人的生活狀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郭社庫說:“陳肖氣30多歲了還不會算數,我之前每周去都試著給他教,前不久我去看望他時,問他同樣的問題,他準確的回答引來在場所有人感動的掌聲。肖氣現在收入也穩定了,平日在工地肯吃苦、有眼色,成了領導眼里的好員工、同事眼中的老好人。”
郭社庫接著說:“陳對縣的女兒陳亞倩,夏天還蓋著厚被子,我們給娃買了薄被子、空氣鞋、花書包、花裙子。孩子都喜歡吃肯德基,我就給亞倩買了肯德基的全家桶,娃拿到炸雞,第一塊自己沒吃,而是給了爸爸媽媽各一塊。這一幕,我至今難忘,我告訴自己:這樣一個有禮貌、懂事的孩子,一定要好好培養。”
“以前亞倩看到人就跑了,現在遠遠看見我,就會開心地跑過來喊郭伯伯,高興地給我講學校里發生的事。”說到這里,郭社庫欣慰地笑了。
郭社庫又回憶起第一次去陳上縣家的情形,他被上縣媳婦拒之門外,還差點挨了打。因為兒子陳新峰患一型糖尿病,上縣媳婦精神受到打擊,見到陌生人防備心很強,街坊鄰居也從不和她說話。
“我聯系醫院給陳新峰做了晶體植入手術,他的病情得到緩解,有了工作,上縣媳婦的病情就好了一半,我勸說了幾次,她終于肯去醫院治療,兩個療程后,她看起來幾乎和正常人沒什么區別了。”郭社庫說。
經過郭社庫耐心細致地做工作,陳上縣的鄰里開始嘗試著關心這家人。“現在上縣媳婦見了人能主動搭話了,和鄰居的婦女們偶爾還開開玩笑、嘮嘮家常呢。”郭社庫說。
郭社庫說:“貧困戶的樸實和對過上好日子的渴望,和我們一樣。我和貧困戶打交道幾年,彼此已經成了親人,現在每次去爭位家,看到他們一家三口臉上洋溢著歡樂,我真的打心眼里高興。接下來,我最大的愿望就是給我們肖氣說個媳婦。”
一家三口可憐人,一村三戶貧困戶,郭社庫扶貧,不是靠許愿,而是默默地干著一件件實事,一點一點地拉近與貧困戶的距離,他的心與貧困戶相通,情被貧困戶接受,成了他們的親人和家人。
“我和貧困戶這種割舍不斷的親情,會一直延續下去。”郭社庫說,“我是貧困戶家的親人,但絕不是恩人,他們需要感恩的是精準扶貧的好政策。”
仔細回顧郭社庫的扶貧工作歷程,沒有豪言壯語,沒有感天動地的事跡,有的只是他腳踏實地、真情實意、實干苦干的腳步。“只有帶著質樸的感情和貧困戶打交道,真情投入、真心服務,貧困戶才會把我們當家人和親人,才能不負黨組織的信任和重托,踐行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郭社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