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在西咸新區突飛猛進的城市化進程中,越來越多的農民搬進了現代化的社區,但他們如何在快速發展中找準自己新的位置,實現新的價值,成為西咸新區數十萬農民高質量邁進城市化的關鍵一步。
新天地
一個農民的“三級跳”
“抹布三折十六面,干起活來不費勁。拖地左右拖,地板更干凈。”2019年12月13日,史喜芳利用休息時間,對自己管理的21名保潔員進行了一個簡短的培訓,以便提高大家的保潔服務質量。“大家別看保潔干的都是臟活、累活,可是要想干好,還是要有技術的。”她說。
史喜芳是西咸新區灃西新城高橋街道曹坊村的一個村民。2019年3月,西咸新區創新技能培訓學校針對失地農民的物業保潔培訓班開班。“當時就想正好沒事干,又是免費培訓,可以先去學學看,有技能不論走到哪都不怕。”史喜芳說。
沒想到,這一學,為史喜芳打開了一片新天地。
由于史喜芳學得快,干活又細心,從培訓班結業兩個月后,她就成為西咸新區現代城市服務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西咸城服)的一名保潔員,在文創小鎮做保潔服務。
“那時一進去就是開荒保潔,地上粘著涂料,玻璃上粘著膠,角角落落都有施工時留下的廢料。一天要干12個小時,真是累。”史喜芳說。迷茫也隨之而來,“這比原來開店辛苦多了,有時候真不想干了。”
但倔強的史喜芳還是堅持了下來,一邊干,一邊學習更多的保潔技能:洗滌劑如何配比效果會更好,地面上的死角如何更快地清潔……2019年6月,由于史喜芳的勤學和負責,她被提升為西咸城服單個項目的保潔領班。她還帶動村里的姐妹參加西咸新區創新技能培訓學校的免費培訓。
隨著西咸新區國際文教園的加速開發建設,對保潔服務的需求也隨之增長。2019年11月,史喜芳成為西咸城服保潔部的主管,管理著多個項目的保潔服務。如今,新崗位對史喜芳又有更高的要求,她開始自學用電腦制作表格。她說:“我還很想參加物業管理方面的培訓,希望西咸新區創新技能培訓學校能開設這門課。”
新平臺
一站式就業服務
在西咸新區,越來越多的史喜芳們,通過培訓獲得了新的就業機會。
2019年以來,西咸新區創新技能培訓學校多次開展電子電工、物業保潔、茶藝師、垃圾分類指導員等崗位培訓,借助園區豐京苑小區、灃河濕地公園、文創小鎮等項目需要大量勞務人員的優勢,根據崗位需求引入再就業人員完成就(創)業培訓。
2018年開始,灃西新城高橋街道韓麻村2000多名村民陸續回遷到設施完善的豐京苑小區。“生活環境大變樣,群眾思想慢慢也跟以前不一樣了。”韓麻村股份經濟合作社董事長李引利說,“參加過就業培訓的人,可以持證上崗,在招聘會上‘理直氣壯’,平均每人能增收兩三萬元。我們村已經有30多人參加了培訓。”
學完了,就業怎么辦?
“我們探索‘崗位開發、定向培訓、推薦就業’的一站式就業服務體系,聯合西咸新區華源人力資源服務管理有限公司,依托西咸新區日漸豐富的就業資源,進行勞務外包或者直接就近安置,使培訓與就業形成閉環。” 西咸新區創新技能培訓學校負責人說。
就業了,能否干得好?
作為西咸城投的服務項目,西安灃東城建開發有限公司營銷管理中心策劃經理王智偉說:“我們這里的服務人員,大多是附近村民。他們非常敬業,在工作中表現得很職業化、專業化。群眾在家門口就業,能夠安心工作,穩定性更好。這樣一方面讓企業能夠與周邊村子建立融洽的關系,另一方面也能節省企業成本。”
看著身邊的村民參加完培訓都有了工作,韓麻村的史艷霞也報名參加了西咸新區創新技能培訓學校的電腦培訓課程。學會了使用電腦,史艷霞在社區里的韓麻村農村產權交易服務中心找到了工作:給社區群眾辦社保、合療手續。新的工作讓史艷霞迅速融入社區生活。
截至目前,西咸新區創新技能培訓學校累計完成崗位推薦270余個,使160多名參加培訓的失地農民、貧困群眾端上了“新飯碗”,通過勞動開啟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