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美女精品久久_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你懂的_一区二区日韩av_午夜久久一区

首頁/ 新聞中心 / 專題專欄 / 脫貧攻堅 / 工作動態 / 正文

陜西日報:沾著泥土的“文化”更芬芳

打贏脫貧攻堅戰

共享美好新生活

西咸新區把脫貧攻堅融入

創新城市發展方式主題

使這片區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數十萬農村群眾在高質量城鎮化中

實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今天

陜西日報聚焦西咸新區

整版刊發

《沾著泥土的“文化”更芬芳

——綻放在三秦大地上的文藝之花》

全文如下

微信圖片_20191227093016.jpg

質樸無華,筆筆深情,一本尚未出版的薄薄冊子《南陶莊史話》,是西咸新區灃東新城南陶莊一位普通村民劉號利,用畫筆留下的南陶莊鄉愁。

記錄歷程,再現歷史,由西咸新區秦漢新城出品的脫貧題材電視連續劇《蘭桐花開》走上央視,將脫貧攻堅與焦裕祿精神生動展現。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走進西咸新區,人們看到一本散文集《往西,咸景》。在這里,文藝的力量與時代和人民緊密相連。

微信圖片_20191227093023.jpg

|脫貧題材電視連續劇《蘭桐花開》劇照 |

扎根生活

文藝之花格外芬芳

12月6日,西咸新區秦漢新城窯店街道黃家溝村。

60多歲的趙青梅拿著掃帚利落地掃著村里的道路,沿著道路向北200米,就是她的家。趙青梅老伴兒患有老年癡呆癥,兒子有心臟病和癲癇。

“真感謝程雨,讓我在家門口掙點零花錢。”趙青梅說,笑容里有著面對生活的堅忍。

程雨是西咸新區秦漢新城雨點保潔有限公司總經理。這家公司是秦漢新城的就業扶貧基地,主要經營的是附近鄉村的村級道路保潔和垃圾收集清運,為群眾在家門口就業搭建了一個平臺。原本趙青梅的老伴兒在雨點保潔做保潔員,后來,程雨讓趙青梅替換了她生病的老伴兒。

微信圖片_20191227093027.jpg

|秦漢新城省級“非遺”項目秦漢戰鼓演出現場 |

平淡的故事背后,是什么在支撐程雨、趙青梅?

“我想就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奉獻精神。” 咸陽市戲劇曲藝家協會主席薛恩光說。

“咱農村里,長期以來都是自掃門前雪。而現在,有專門的保潔公司來服務鄉村環境衛生。這種轉變本身就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2017年薛恩光在窯店街道參加活動時,偶然遇到了程雨。

在薛恩光的筆下,以程雨和她的這些保潔員為原型的眉戶戲《鄉村美容師》開始創作。

跟著程雨的腳步,薛恩光看到:

在窯店街道,雨點保潔的保潔員人均年齡超過60歲。

受程雨的委托,從2015年到2018年,附近的保潔員給貧困戶王本清家每天按時送來3元錢的饅頭,一天都沒落下;

人們從最初的不理解,到享受干凈的鄉村環境,對保潔員這份工作的認知一天天轉變……

眉戶戲上演,愛好唱秦腔的群眾自發組織起來,有幾位演員就是雨點保潔的保潔員。演到動情處,臺上臺下一片淚眼蒙眬。看到以自己為原型的“換崗”這場戲,趙青梅感動地說:“沒想到,咱一個普通老百姓,還能成戲里的人物。”

微信圖片_20191227093031.jpg

|扶貧題材秦腔現代戲《楊毛溝》劇照 |

在扶貧題材秦腔現代戲《楊毛溝》中,西咸新區秦漢新城眾多扶貧一線故事被提煉濃縮。當《楊毛溝》在秦漢新城南位鎮定周村演出時,一位70多歲的貧困群眾拉著主創人員的手說:“我就是這么被幫扶的,我也想參加演出。”

微信圖片_20191227093035.jpg

|微電影《漁》 |

在扶貧系列微電影《漁》《魔方》中,貧困群眾以茯茶冰棍擺脫貧困的故事,是涇河新城大力發展鄉村產業為群眾謀出路的縮影。

“‘房老太雞蛋’‘新莊情粽子禮盒’等一系列扶貧產品。幫扶干部勇于創新,讓貧困戶有奔頭、有尊嚴致富的真實事跡讓我們有了創作的靈感。”這兩部微電影的主創人員李晨說。

感知藝術

燃起群眾心中那團火

微信圖片_20191227093039.jpg

|西咸新區涇河新城高莊鎮新莊村村貌|

西咸新區涇河新城高莊鎮新莊村位于塬上,交通不便。為了最快到達塬下的鎮上集市,新莊村群眾用腳踩出來了一條小路。這條路坡陡、彎急、塵土飛揚,被群眾形象地稱為“猴兒坡”。群眾上學、買菜都走這條路。

“一旦遇到下雨下雪,這條路就走不成了,上不來下不去。”70歲的村民費治俊說。

閉塞的新莊村就像被遺忘在塬上的一個孤島。直到2017年,新莊村還沒有水泥路,沒有路燈,沒有自來水,更沒有可以支撐鄉親們致富的產業。新莊村成為西咸新區唯一的省級貧困村。

隨著脫貧攻堅的推進,2018年,西咸新區的主干道路正陽大道通車。這條大道就從新莊村旁穿過,為新莊村群眾的出行打開了一條通途。

微信圖片_20191227093043.jpg

|西咸新區涇河新城高莊鎮新莊村村貌|

變化的不僅是路,落后的鄉村面貌也迅速得以改善。現在的新莊村,寬敞的柏油村道兩側,薔薇花還在綻放著美麗,白墻灰磚的門樓整齊排列,黃色的天然氣管道通向每家每戶。

隨之而來的是群眾生活、生產方式的變化:水廁入戶、自來水入戶,生活更方便;苗木種植取代傳統玉米種植,成為致富的新路子。

費治俊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以前一到晚上村里黑燈瞎火,只能聽到麻將聲。如今,我們有了文化廣場,一到下午,村里人就在那兒跳起了廣場舞。這種像城里人一樣的日子以前可不敢想。”

“合作社入股一片子,栽的綠化樹務苗子,年底分紅數上票子……”

12月3日,費治俊拿著編寫的快板草稿,激動地說:“村里的變化太大了,我就編成了快板《百子圖》,細細說說這好日子!”

微信圖片_20191227093046.jpg

|西咸新區涇河新城送文藝演出下鄉活動 |


在西咸新區,群眾通過各種各樣的文藝形式,用質樸的語言和行動,表達著對新生活的喜悅與感恩。

西咸新區秦漢新城南位鎮南韓村60多歲的貧困群眾張彩玲一針一線繡出6米長的十字繡《清明上河圖》,送給扶貧干部。她的兩個女兒正是通過教育扶貧,完成了學業。

《九贊農村扶貧隊》《脫貧致富奔小康》《中華民族有骨氣》……群眾自編自演的快板、小品、小戲在西咸新區的鄉村舞臺上流傳,為群眾脫貧致富注入精神力量。


凝神聚力

豪邁走上小康路

微信圖片_20191227093049.jpg

|西咸新區灃東新城詩經里小鎮里的國風舞蹈《子衿》|


魯迅先生曾說,文藝是國民精神所發的火光,同時也是引導國民精神前途的燈火。如何燃起這精神之燈火,對于西咸新區來說,就是讓更多接地氣、冒熱氣的身邊事,影響和鼓舞更多的貧困群眾。

一個偶然的機會,西咸新區灃東新城宣傳部了解到灃東新城殘聯工作人員詹彩霞的勵志故事。


“詹彩霞因股骨頭壞死進行手術治療。為了盡快能夠站起來,詹彩霞瞞著家里人,偷偷給自己制定鍛煉計劃。當我看到她列滿鍛煉計劃的記事本,被她的精神深深打動了。”灃東新城宣傳部李勃說。

微信圖片_20191227093052.jpg

|舞臺劇《灃東彩霞》劇照|


當詹彩霞剛能站起來拄著拐杖走路時,她就一個人奔赴廈門,學習插花技術。學成后,她開辦了一間插花工作室,還吸引了其他幾個身有殘疾伙伴的加入。


“與其給群眾講大道理,不如用詹彩霞的真實故事來引導貧困群眾,激起他們自立自強的精氣神。”李勃說。

2017年11月,由灃東新城宣傳部主創、灃東新城管委會員工出演的舞臺劇《灃東彩霞》走上了舞臺。后來,這部舞臺劇在灃東新城5個街道演出,演出視頻還在灃東新城各村組、各社區的數字灃東電子屏播放。

微信圖片_20191227093056.jpg

|西咸新區灃西新城積極組織群眾參與文化活動|


與大型演出不同,西咸新區空港新城底張街道紅心向黨宣傳小分隊則以更靈活的形式,在群眾中傳播積極向上的正能量。

“縫鞋補衣學孝娃,鐵娃磨面人人夸。坐上輪椅村里轉,當個義務宣傳員……”這是底張街道紅心向黨宣傳小分隊隊長劉建軍創作的快板《精神扶貧奔小康》中的一段。


“殘疾人岑孝娃行動不便,開上小三輪車串村走巷給人補鞋縫衣;邢鐵娃下肢行動困難,辦小磨坊給大家服務磨面,受到大家好評。我們把他們的故事演出來,就是想把他們自強自立的精神傳播出去。只要精神立起來,就一定能脫貧奔小康。”

隨著城市化進程加速,越來越多的群眾搬進了現代化的小區。“群眾不能光是人住進了樓房,買了小汽車,更要在精神上跟上發展。”曾當過多年村黨支部書記的劉建軍說。

底張街道紅心向黨宣傳小分隊還圍繞垃圾分類、掃黑除惡等主題,自編自演了快板、小品、秦腔小戲等作品,積極引導群眾從村民向市民轉變。

這種轉變也記錄在西咸新區灃西新城推出的詩歌情景劇《脫貧攻堅看西咸》中。這部由西咸新區扶貧干部自編自演的劇目,用文化的力量號召干部群眾率先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全民小康的奮斗目標。

這種轉變更呈現在了作家的筆頭。

微信圖片_20191227093104.jpg

2018年,西咸新區邀請40余位文化學者進行為期3個月采風創作,一部展示西咸新區人文歷史和發展風貌的名家散文作品集《往西·咸景》于2019年7月問世。

文化學者用在西咸新區的所見所思,描繪了這片土地從過去到現在的種種變化。著名學者肖云儒這樣說:“世世代代的父老鄉親,尤其是新區成立這些年來,有多少人在這里辛勤勞作,他們書寫著歷史,因而最應該通過文學進入歷史!”

歸檔時間:2023-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