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本報記者 王睿
記者:西咸新區這片土地上曾經孕育出豐富多彩的文化。請問在發展中,西咸新區如何將深厚的文化底蘊轉化為群眾追求美好生活的動力?
楊彬彬:西咸新區是一片文化寶地,擁有豐厚的周、秦、漢、唐文化資源。我們立足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和國家賦予新區的使命擔當,扎實加強文化建設。西咸新區精心打造灃濱水鎮·詩經里、茯茶鎮、昆明池等特色文化旅游景區,在城市開發建設中,注入西咸文化內涵,在優化提升群眾生產生活環境的同時,也讓群眾直觀感受到文化魅力,參與到文化建設中。
同時,我們不斷豐富基層文化生活,兩年內開展多種形式文化下基層活動400余場次,增強群眾參與度和體驗感,促進文化與群眾生活緊密融合,實現公共文化服務“精準供給”。
記者:作為一個以創新城市發展方式為己任的新區,西咸新區如何講好具有時代特色的西咸故事?
楊彬彬:西咸新區緊扣時代脈搏,緊貼群眾需求,通過打造“六個一”系列文化精品活動,積極培育和打造西咸文化品牌,講好西咸故事,不斷提高新區文化軟實力。
西咸新區舉辦公益性的西咸文化大講堂,邀請王蒙、康震、肖云儒等19位文化名家前來授課;創作出版一系列文化圖書,《往西·咸景》《巍巍嵯峨》《璇璣圖》等以地域特色文化為背景的圖書受到讀者喜愛;創作發布《追夢西咸》《又見昆明池》《詩經里》《秦漢夢》等一批具有新區元素的歌曲;推出了一批影視精品力作,《蘭桐花開》《一代名相陳廷敬》等在央視黃金檔播出;精心打造《我的小伙伴》《秦漢風云》等一批舞臺劇,促進新區文化對外交流;策劃組織了西咸新區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我和我的祖國”合唱比賽、攝影、書法展覽等一系列高質量文化活動,展示了新區蓬勃向上的新形象,為新區發展凝聚更多力量。
記者:文藝最終要服務群眾,接受群眾的檢驗。西咸新區如何在文藝工作者與群眾之間搭建暢通的橋梁?
楊彬彬:人民群眾始終是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西咸新區文藝創作始終堅持以人民群眾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堅持走好群眾路線。一是搭建文化交流平臺,相繼建成了新區作家協會、攝影家協會、書法家協會等文化服務平臺,發揮文化社團服務能動性;二是鼓勵新區文藝工作者走進基層、走進群眾,創作多種形式有溫度有深度的文藝作品;三是組建文藝志愿者服務隊,組織文藝工作者下基層開展文化服務活動,先后舉辦拍攝“愛心全家福”、義寫書法、春節送春聯和文藝公益演出等群眾喜愛的活動;四是推行基層公益文化專題培訓,邀請文藝名家到新區開展文化培訓,累計培訓近2000人次。通過多種形式的文化服務和交流活動,我們吸引和帶動一批文藝人才服務新區,開辟了公共文化服務多元化的新局面,進一步提升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