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本期的
《向祖國報告,我脫貧了》
小編帶大家走進
涇河新城高莊村
股份經濟合作社面食加工店
讓我們一起去看看
他們的致富經吧!

初秋的涇河新城,陽光明媚,紅薯地里綠葉搖曳,高莊鎮高莊村的80畝紅薯豐收在即。按照最近的市場行情,平均每畝的凈利潤大概在1000元,收獲完紅薯,10月再種上麥子,這項土地增收的扶貧措施才算走上了可持續發展之路。而這只是從種麥子到賣面條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的其中一環,如今高莊村村級集體經濟不斷增收,貧困戶增收脫貧渠道。
在新時代的春風下,涇河新城的鄉村也按下了加快發展的“快進鍵”。高莊村黨組織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基層一線脫貧攻堅的重點,因村制宜、因戶制宜,高莊村幾經摸索,最終確定發展主導產業,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成為村里脫貧攻堅的一大亮點,以實打實的生動寫照形成全村有產業、戶戶有門路的脫貧增收格局。
高莊村股份經濟合作社面食加工店位于高莊鎮高莊村十字路南約30米,北通灃涇大道,南通漢陽陵博物館,東西銜接包茂高速,是一處四通八達的交通之地,也為村里的面粉產業發展提供了便捷的運輸條件。村里現有人口3430人,周邊居住及外來流動人口約4.5萬人,為村里面食加工店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對于土生土長的農村人來說,在家鄉這片土地上通過勞動獲得報酬,這才是最心安理得的致富路。涇陽優質面粉制作的鍋盔一直聞名全國,這也為高莊村發展面食加工店帶來了新的機遇,制作鍋盔深加工,通過電商賣到全國去。
高莊村村支書楊小建一番深思熟慮后,立即與村民和扶貧干部暢談想法,大家一拍即合,都認為“這事咱一定能干好”。在涇河新城一系列的政策扶持下,在高莊村和新莊村長期流轉了80畝土地,專門種植紅薯小麥等當地特色農作物,成為合作社面食加工店的原材料。
高莊村合作社面食加工店就這么紅紅火火地開起來了,并合作社面食加工店,經營面積兩層共約80平方米,務工人數需12人,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就有8人,其它4人為村里群眾,務工人員年收入最低達到2萬余元。目前,主要經營純手工面條、麻食、餃子皮等面食生品,后期還陸續加工包子、花卷、涼皮、鍋盔等面食熟品,滿足市場和消費者的需求。
合作社自種植的優質白小麥80余畝,為面食店提供有效的保障,這些綠色天然面粉使面食加工店年收益可達30萬左右,合作社面食加工店也實現穩定發展,促進村級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