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我來家時,墻是灰的,門辨不出顏色,父親一直生病。全家就靠爺爺養幾只羊,撿廢品變賣維系生計。嚴護林入贅蘆家時便成了家里頂梁柱,一直勤懇努力工作,為家里帶來收入和希望。“加上后來涇河新城全方位的精準扶貧政策,家里目前吃穿不愁,存款也有一些了。”嚴護林說,經過自己的努力和政府的幫扶,整個家如今已經走上了良性循環。 因愛選入贅做全家人的避風港 立秋的午后悶熱,看見包村干部張小軍走來,82歲的蘆志民口齒不清,盛情難卻,56歲的蘆滿院因病未出門,嚴護林和妻子蘆歡迎一起招呼來人。小院里整潔干凈,白墻、朱漆大門,穿堂風過。

幾年前,嚴護林就在涇河新城高莊鎮蘆家村很出名,他是大學生,與初中沒畢業的蘆歡迎談戀愛,還選擇入贅。蘆家家境很慘,父親常年生病需用藥,母親去世,家里靠年邁的爺爺收廢品和養幾只羊維系,就連蘆家也沒想到嚴護林會做出這種決定。

蘆歡迎18歲在食品廠打工遇見嚴護林,嚴護林是大學生,個子高,長得斯文,工作出色,她便暗生芳心。而嚴護林也中意蘆歡迎的勤勞、踏實、樂觀、能干,隨即確定戀愛關系。“進門感覺非常凄涼,有的窗戶沒玻璃,房間有漏水的痕跡。父親一直坐著,爺爺看見我直笑忙前忙后的。”嚴護林對初次走入蘆家所見所聞歷歷在目。后來,思想幾經掙扎,他選擇和蘆歡迎組成家庭,考慮到蘆歡迎無法遠嫁,他毅然不顧旁人反對,選擇入贅。
困境難脫時包幫干部帶來“精準扶貧”

結婚前,嚴護林拿出積蓄稍稍收拾了院子和屋子,步入新生活。婚后,嚴護林自然而然成了家里的靠山。房子比以前新了,收入增多了,夫妻倆共同搭手將日子過得有滋有味。直到女兒出生,嚴護林又因種種原因失業,家里斷了經濟來源。
2017年時,涇河新城打響脫貧攻堅戰,經過精準識別認定,蘆滿院全家被列為貧困戶。了解到這個家庭有人常年生病,家里新添人口,家庭支柱失業。包村干部張小軍和村支書姚紅衛等人便將給嚴護林找工作放到首位,忙了一月余,為嚴護林找到一份能顧家、能養家的工作。
“我8月上班后,干部們一周有好幾天呆在家里,給院子里搭了棚,刷了墻,換了門窗,家里徹頭徹尾地換了面。”嚴護林說,不僅如此,父親蘆滿院目前有慢性病補助,新城給全家人辦理了低保金以及土地入股分紅。涇河新城實施的茯茶產業扶貧他們也參與其中,開了微店。“孩子、老人靠著政策都有所依,我會繼續努力讓這個家變得更好。”兩年來,枯燥的文件通過干部的聯系都落實到了一家人身上,他們成了實際的受益者。
憧憬未來好家庭有收入老小有所依

“婚前吃喝不愁,還經常去旅游,婚后一直勒緊褲帶過日子。希望以后也能帶家人去附近轉轉,看看外面千變萬化,山好水好。”苦日子雖然讓嚴護林精打細算,但從未忘記生活樂趣。
如今,蘆歡迎在家附近的公益性崗位,上班的同時能照顧家庭。而嚴護林也在村口的陜建鋼構公司上班,工資每月3200元左右,加上低保,整個家庭每月有6000余元的收入。嚴護林和妻子聊天內容不再限于家長里短,爺爺也不用再為家里的生計早出晚歸。
家里已達到脫貧條件,但包村干部每月還是會來家里幾回。轉眼兩年過去,嚴護林和父親爺爺對走進家門的干部都沒了拘束感,當成家人,有時干脆就站著或蹲著,一起談天說地,夏天吃西瓜,冬天吃紅薯。說眼前的變化,聽未來的發展政策。
忙了一輩子的蘆志民閑不下來,仍去撿廢品、在院子外面種菜,盡自己所能為小兩口減輕負擔。
采訪結束時,夕陽的余暉里,嚴護林和妻子、爺爺一起逗孩子玩。“現在的生活就是曾經熱切盼望的,明天、后天,我感覺往后都充滿了希望。嚴護林說總算不負所望,給了妻子一個安穩的家,讓她和家人有了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