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劉號利正在創作。 本報記者 侯燕妮攝

程雨(右)上門探望家庭困難員工,并送去生活必需品。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本報記者 侯燕妮
鄉愁,是院子里婆娑的樹影,是屋頂的裊裊炊煙,是故鄉一抔溫熱的黃土。
鄉愁,是家國情懷,是文脈延亙,是精神依歸。
行走西咸新區,從古樂飄揚的詩經里小鎮到高樓林立的大西安新中心中央商務區,從商鋪林立的茯茶小鎮到五陵原上的秦漢陽光玫瑰葡萄園,在現代化城市高速發展的同時,這片區域將城市融入大自然的發展理念,讓人為之喝彩。這種既有現代元素,又有歷史文脈的城鎮化,生機勃勃,別有風情。
美麗鄉村并非僅僅是“看上去很美”,更在于村民們精神面貌的改善,這才是鄉村發展的源頭活水。無論是自強不息為南陶莊書寫歷史的劉號利,還是以身作則豐富窯店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帶領大家脫貧致富的程雨,從他們身上,我們仿佛找到了西咸新區城鎮化高質量發展的密碼。
在這片熱土上,正是有這樣一群人,讓人們在物質水平不斷提升的基礎上,精神面貌也煥然一新。每個人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都寫在笑臉上,這是美麗鄉村的最好表達。
劉號利:用畫筆留住南陶莊鄉愁
8月18日一早,劉號利剛睡醒,就趕緊讓90多歲的老母親幫他擺開陣勢,《盛世凱歌》里有些細節還要修改。他坐在木板床上,趴在床一側紅色的板凳上,吃力地攥著黑色的中性筆,隨后,稿紙上慢慢出現了歪歪扭扭的線條。
這位身患帕金森病的人就是以這樣的姿勢完成了6萬余字的《盛世凱歌》創作,和由130張畫組成的《南陶莊史話》的整理和修訂。他用手中的筆記錄南陶莊的前世今生,描述西咸新區日新月異的變化,為鄉親們留住那一抹鄉愁。
這厚厚的手稿,是他為之自豪的成績,更是往后余生的精神食糧。
南陶莊村位于西咸新區灃東新城王寺街道,至今有1000多年歷史。1964年,劉號利在這里出生了,從小他就在繪畫和寫作方面顯現出極大的天賦。通過刻苦自學,他具有了扎實的繪畫功底。
長大成家后,劉號利靠著這支筆謀生,過著歲月靜好的小日子。周邊寺廟、老人院等很多古建彩繪中都有他的作品。生活中類似看戲、買書這樣簡單的事通過他的記述也能變成有趣的小散文。
翻開《南陶莊史話》,“古老滄桑”“紅旗下的足跡”“盛世凱歌”,三個篇章從遠古傳說、近代發展歷程以及村子在拆遷前的面貌為世人完整地展現了南陶莊的“成長經歷”。為這本薄薄的小冊子,劉號利付出了15年的努力。在書中,他將自己化名為劉曙曦,“曙曦”代表了每一位見證南陶莊發展的鄉親,更代表著劉號利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期望。
2001年,在得知南陶莊村西北方將要修建一條高鐵時,劉號利敏銳地意識到 “要保留下一份屬于南陶莊人的共同記憶。”他說,作為村里的文化人、村干部,自己有責任和義務為祖祖輩輩生活的村莊做好記錄。
從那時起,劉號利就開始著手收集整理村里的有關資料,并前往陜西民俗博物館等地搜集相關的風俗和物件。在此過程中,他的思路也逐漸清晰:以連環畫的形式,呈現南陶莊的歷史文化風貌。隨后,在畫畫中,他經常發現,手抖得不受控制。2008年,不祥的預感終成噩夢,他被確診為帕金森病。
“一手提著藥袋子,一手義務整理村史。”劉號利一個字一個字艱難地表達彼時的境況,臉上寫滿倔強。又過了幾個春秋,他感覺身體每況愈下,繪制《南陶莊史話》的任務更加艱巨。
2016年,昔日的南陶莊西北角上,氣派的西成高鐵阿房宮站落成,村莊也不復存在。劉號利和鄉親們搬進灃東新城芊域溪源小區。
在王寺街道芊域溪源社區干部的一次走訪中,劉號利拿出一張張零散的畫片和字跡歪歪扭扭的小說原稿,希望社區能夠幫他整理成冊。
為了照顧父親,考大學報志愿時,兒子劉朝毅然報考了西安醫學院的臨床醫學專業。“我知道老爸的心思,他做這些不為名利,就是希望能為像我一樣的年輕人,以及南陶莊村的子孫后代提供一個了解村莊歷史的渠道。”劉朝說。
劉號利手中的筆,像一把燃燒的火炬,照亮了他的人生,也給了南陶莊人安放鄉愁的載體。
程雨:像煤一樣燃燒自己溫暖別人
8月13日 ,“扶貧路上,文化同行”惠民演出正在秦漢新城渭城灣村村委會廣場上進行,現場人頭攢動,人群中不時爆發出熱烈的掌聲。扶貧小戲《換崗》,取材于西咸新區秦漢新城雨點保潔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雨點保潔公司)總經理程雨和員工趙青梅的故事,真實的生活場景讓不少觀眾產生共鳴,潸然淚下。
秦漢新城窯店街辦窯店村村民趙青梅是個不幸的女人。5年前趙青梅的兒子患上癲癇,兩年后心臟又放了支架,同年老伴兒又患上了老年癡呆癥。每月高昂的醫藥費讓這個家庭的經濟捉襟見肘。
程雨聽說后,前往趙青梅家探望,將她納入公司的保潔員隊伍。
2012年,程雨創辦了雨點保潔公司,現有員工220余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6戶、低保戶2戶、殘疾人8人,還解決了100多名失地群眾再就業問題。這些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的人們,在程雨的帶領下,不僅謀得工作,而且感受到社會深切的關懷。
平日里,這支隊伍負責秦漢新城轄區內公共環境衛生,還為渭柳佳苑、周禮佳苑、蘭池佳苑、望賢小區等和公司簽訂保潔服務項目的小區提供室內外保潔服務。
閑暇時,大家又化身志愿者,幫助村上整治環境,與困難群眾結對幫扶、為群眾義務搬家等。紅色的志愿者隊服像燃燒的火焰,服務隊所到之處,無不留下光明和溫暖。
2015年,雨點保潔公司成立了黨支部,程雨經過多方努力,完善基層黨組織陣地建設,成功將雨點黨支部打造為窯店街辦首個區級非公黨建示范點,為黨員的黨內活動提供了堅實的保障,讓黨員安心,職工舒心。
程雨的故事感動了咸陽市戲劇家協會主席薛恩光。“我給你寫個戲吧。”薛恩光說。隨后,他以程雨為故事原型創作了大型眉戶現代劇《鄉村美容師》,展現了在脫貧攻堅戰線上用心用情幫助他人的黨員風采,謳歌了三秦大地上為鄉村振興默默奉獻的普通人。
排演的消息一公布,便有30多名表演愛好者自告奮勇報名參與演出。戲排出來,演出效果非常好。為豐富鄉親們的精神文化生活,2017年,程雨又創立了西咸新區雨點秦韻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有了這個平臺,各式各樣的文化活動有聲有色地開展起來。由群眾自主策劃組織的惠民演出不定期走進社區,為群眾義務演出。節目既有經典傳統曲目演唱,也有掃黑除惡宣傳小戲。 “歌舞、小品、快板等,我們的節目形式多樣,具有很高的觀賞性。” 程雨說,把文化送到社區,是為了讓更多的群眾參與,用文化提升鄉村內涵,用文化凝聚力量,讓文化引領發展。
提起這些年做公益的感受,程雨說:“很辛苦、很委屈。”但是,群眾的熱情支撐著她堅持了下來。如今,兩個兒子在她的說服下也留在公司工作。“保潔崗上常常有突發情況,組織文化活動也需要人手。我給孩子們講,既然我們選擇了做這個事,就要把它當成事業。”程雨說。
程雨像塊煤,燃燒自己,讓靠近她的人感到光和熱。在她的辦公室墻上,掛著一幅書法作品 “獻身環保終無悔,血融保潔情生輝。星移地轉心不變,繪跡鄉村情采飛。”這是她的真實寫照,也是她的座右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