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這一張張普通的微信聊天記錄截圖,記錄的是一段不為人知的幫扶故事,每一次日常的問候,每一個問題的解決,都記錄著西咸新區幫扶干部在脫貧攻堅路上的努力和真情。

張芹親,是西咸新區涇河新城崇文鎮統計站負責貿易及服務業的一名工作人員,2012年在焦村任黨支部副書記的時候還被評為涇陽縣優秀大學生村官,那個時候的她風華正茂、意氣風發,干起工作來從不怕艱難困苦,向來都是游刃有余。然而讓當時的她沒有想到的是,自幾年后成為崇文鎮焦村貧困戶樊根柱老人的幫扶干部后,她才第一次發現扶貧工作中困難重重,遠超想象。

2017年5月19日,張芹親第一次走進貧困戶樊根柱老人家中想了解一下情況的時候,她感覺到老人的態度很冷淡,幾乎無法交流。“說起這個,當時一肚子委屈,我想我的親和力還不錯,也很有長輩緣,為什么老人就對我愛答不理呢?”張芹親感覺自信心受到了打擊,輾轉多次,才得知老人天生右耳輪缺失,聽力屬于三級殘疾,民政站的楊站長笑著跟她說:“小張,根柱老哥不是故意不理你,可能是壓根就沒聽見,你說話要大聲點,而且老人年齡也大了,又不識字,你要多點耐心,這兩天老人住院了,你跟我一塊買點水果去醫院看下。”

在楊站長的幫助下,張芹親總算是和老人邁出了溝通的第一步,掌握了基本情況后,她發現老人患有慢性病,而且身體瘦弱,但是基本的生活能力是有的,要想改變就必須改善老人的精神狀態和身體狀況。找到了問題的癥結,張芹親立即投入較色,幫助老人辦理了慢性病證,申請了五保和合療,落實了產業分紅等政策,同時還定期給老人送去一些營養品。在張芹親的行動下,樊根柱老人的生活質量逐漸提高,身體也慢慢有了好轉。

2018年的某一天,老人找到張芹親說自己身體也好了,可以自食其力了,希望張芹親能幫他尋找一份工作。“老人跟我說,他現在生活雖然沒有后顧之憂,但是不能總靠國家養著,鎮上那么多貧困戶都通過自己努力脫了貧,趁現在還有勞動能力,也不想總麻煩我,自己賺錢養自己心里也踏實…”張芹親感動的回憶到。在評估了樊根柱的身體狀況后,張芹親幫助其在西安衛達實業有限公司聯系了一份裝卸工的工作,一個月有1800元的固定收入。

自從工作以后,老人的精氣神都得到了明顯的提升。“現在我有時候想去看一下他還不在家,工作積極性比我都高。為了隨時了解情況,我和他弟弟、弟媳還有左鄰右舍都加了好友,讓他們有什么‘風吹草動’第一時間通知我…”張芹親笑著說,“有時候去了他不在家,也幫他掃掃院子,鋪鋪床、打掃打掃房間,希望他回家看到干凈整潔的環境,心情也能好一點”

幫扶工作不難,關鍵是要用心用情,如何在有限條件下加強與貧困群眾的溝通交流,是廣大幫扶干部需要思考的重要問題,微信交流也是一種選擇,只要能讓貧困群眾過上物質富裕,精神富足的生活才是我們工作的初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