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社區中兒童快樂地成長)

(群眾享受幸福的新生活)

(西咸新區361路公交線路開通)

(空港花園社區文化廣場一景)
路寬了,家美了,水清了……時間在這片土地留下了深刻的印記,那是所有新區建設者的奮斗歷程。
自本報開設“我與國家級新區共同成長”專欄以來,采集了不少故事,他們是新西咸人,是原住居民;是普通群眾,是基層公務員;是鄉村振興的獲益者,是追夢的創業者……從農村到花園社區,圓了幾代人的安居夢;從貧困村到附近的明星村,他們僅用了一年多就改頭換面……
產業+扶貧,貧困村摘了“帽子”變新樣
2019年新春來臨之際,位于高莊鎮東南部旱塬地帶的新莊村村民自發組織了一場文藝匯演活動,用喧天的鑼鼓聲、載歌載舞迎接新年的到來。
2018年,僅僅用了一年多時間,新莊村便摘了貧困村的“帽子”。曾經整個村里共有貧困戶15戶46人,如今只剩下4戶8人,貧困發生率已經降到3%以下,實現整村脫貧。如今,放眼望去整個村都是青磚白墻大門樓,水泥路穿過家家戶戶門前蜿蜒伸向村外四通八達的馬路。
2月19日,正月十五,正是傳統的元宵佳節,村民們與駐村第一書記陳愿共同分享著節日的喜悅。提起新莊村的變化,陳愿面露喜色,滔滔不絕。“我2012年來涇河工作,見證了這片土地翻天覆地的變化,新莊村一絲一毫的改變我都參與其中。”
1985年生的陳愿對新莊村最深的印象就是一下雨淤泥就沒過膝蓋。2017年6月,陳愿到高莊鎮新莊村擔任脫貧攻堅駐村第一書記時,村里仍是污水橫流、交通不便。經過挨家挨戶走訪,短短一月他便找到了村子貧困的原因。“基礎設施薄弱限制發展、無集體產業促民增收、勞動力緊缺……”
隨后,在西咸新區涇河新城的推動下,新莊村先后啟動了整村改造工程,硬化全村道路,配套建設雨污分流管網等工程,并對270戶村民的戶外立面進行了改造。如今的新莊村,自來水、天然氣全都入戶,建起了廣場,全村網絡、電視全覆蓋,家家旱廁變水廁,便民服務站、農家書屋、標準化衛生室一應俱全。
為解決村民的收入問題,2017年,新莊村成立苗木花卉專業合作社,整合了115戶村民的530畝土地。村民以土地入股,每畝500元的保底分紅已經發放到位。此外,還按照“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與企業簽訂苗木合作協議。“2017年產業扶貧方面落實7戶養殖產業發展,2018年落實14戶苗木認購產業覆蓋。”陳愿說,“新莊村倉儲物流倉庫項目也投入使用,可實現年收益5.2萬元。”
新莊村不再是貧困村了,工作重心也由脫貧攻堅轉至鞏固脫貧成果、全力阻擊返貧上。“我們也在挖掘周邊企業的就業機會,讓村民們能顧家、有工作,更希望將人才留住,為村里的發展出謀劃策。”
群眾出行更方便,新區道路網日趨成熟
在1080路公交車車隊的宣傳片中,車隊人員不管是開車,還是打掃車或是閑聊,無一例外都是爽朗大笑,這是司機郭忠偉利用空閑時間拍攝并制作成的。“相處不到一年多,大家像親人一樣。”郭忠偉對如今的生活甚是滿意。
47歲的郭忠偉是蒲城人,2018年4月份來到西咸新區成為公交車駕駛員。他直言,雖然來西咸不到一年,每天走同一條路,但眼觀的都是日新月異的變化。
“乘客越來越多,高樓大廈不斷拔地而起,道路兩旁的綠化也有了很大改觀,公交車線路也在不斷增加。”郭忠偉說,同事之間時常聊起這些直觀的變化,它喻示著很多看不見的努力和改革。“就拿乘客越來越多這點變化來說,肯定是就業機會多了,發展政策好,出行方便才能吸引人來。”
郭師傅所駕駛的1080公交車是一輛新能源純電動公交車,由天雄西路·興信路口出發至空港新城管委會,線路的開通填補了西咸新區各新城之間無公交線路連通的空白。
工作日他通常早晨6點多到單位,晚上9點下班回家。發車前和收車后,他都會對自己駕駛車輛情況進行檢車,“這是最基本的職業要求,駕駛員肩負著每一位乘客的安全,還要讓大家有舒適的乘車體驗。”他說,如今上班時間長但心情好“道路寬闊,視野寬廣,乘客都很有禮貌,有時候一聲‘謝謝’或者‘辛苦了’都讓我感動。”
2019年他想把家安在西咸,“打算今年落戶西咸,以后長居于此。”他說。
截至目前,新區累計開通線路49條,公交營運車輛310輛,綠色公共交通車輛比率100%,公交線路長度1263公里,日均客運量3.8萬人次,服務駐區企業300余家。
據了解,為全面融入大西安建設,加快對接“兩市一區”主城區互聯互通,助推“大西安新中心”建設,西咸新區計劃三年建設“互聯互通”道路項目53個,到2020年底前全部啟動建設,形成“十橫十縱”快速路、主干路骨架路網。
搬進花園社區 生活越來越有盼頭
冬日的早晨,西咸新區空港新城空港花園社區內面積達48畝的公園中隨處可見唱戲、跳舞、打乒乓球的人。“現在真是在天上過日子呢。”72歲的查光義提起生活現狀,直嘆趕上好時代,人生變化超出想象。
查光義在小寨村當村干部至今有32年,如今擔任小寨村的黨支部書記,搬到空港花園社區后他又兼任了社區黨委副書記,“我住了30多年的農村房,30多年的平板房,如今又住上了樓房,從沒想過有生之年能過上如此幸福的生活。”
自嫁進竇家村以后,袁娟娟過著普通農村婦女的生活,丈夫常年在外地打工,她留在家里照顧老人和孩子。2013年,小寨村征遷工作正式啟動,竇家村也隨后啟動。2015年搬進新社區,袁娟娟一家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家現在是男主外女主內,老公在附近打工,我全職。以前覺得在城市中買房只是夢想,現在生活跟城里人沒任何區別。”
如今,從第一批村民回遷,到現在已經過去了3年,空港花園社區設施齊全、生活便利,社區有服務中心、醫療中心、學校、中心廣場,居民生活自來水、天然氣等等一應俱全,羊腸小道變成柏油馬路,公交車穿梭而過,“生活越來越有盼頭了。”袁娟娟說。
為了讓村民盡快適應向市民的轉變,西咸新區建立健全的覆蓋城鄉的公共就業創業服務體系,創造性地推行“現金+租金+股金+薪金+保障金”的“五金”制度,即征遷補償有現金、閑置房屋有租金、商業面積分股金、區內就業掙薪金、老年生活有保障金,讓村民變市民后住有所居,勞有所得。
據查光義介紹,村子拆遷,每家都分到了不少的補償款,同時按照人口的多少分房子和商鋪。“分的房子大家也住不完,租出去每個月也有上千元的收入。
在就業方面,西咸新區堅持把就業擺在民生工作的優先位置,確定26家定點就業創業培訓機構。截至目前,僅空港新城就已開展失地農民免費再就業培訓99期,3750人順利畢業,舉辦8次就業推介會,已經幫助千余人在圓通速遞、空港大酒店、空港綠化保潔等企業就業,月平均收入2000~3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