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shù):次
空港新城底張街道布里村貧困群眾李永誼,一個44歲,早年離異,帶著常年臥病在床和智力殘疾女兒的滄桑男人。每天為了母親的醫(yī)藥費而煩惱、為了女兒呆傻無依而頭疼、為了今后的生計而迷茫……怎么也想不到,如今也能過上老婆孩子熱炕頭的幸福生活。衣服臟了有人洗、下班回家有口熱飯吃、有人在家照顧老母親和女兒,解除自己的后顧之憂……這些,都源于各項扶貧政策的落實和他自己的辛勤努力。

2017年以前,李永誼的母親一年幾萬元的醫(yī)療費用,女兒智力殘疾需要人照顧,每年不僅要支付高額的醫(yī)療費,還由于母親和女兒的牽絆,沒辦法外出打工掙錢,沒有任何經(jīng)濟來源,家里的日子日漸清貧,僅靠3個人的低保金維持生計。脫貧攻堅工作開始以來,首先解決了他母親和女兒的醫(yī)療費用問題,單健康扶貧一項就解決了李永誼家的大難事,同時依靠轄區(qū)產(chǎn)業(yè)扶貧項目每年還有2000多元的產(chǎn)業(yè)分紅金,見著日子有所轉(zhuǎn)機,母親的精神狀態(tài)也比往年好多了。永誼也是個閑不住的人,看著母親病情好轉(zhuǎn),自己就主動在外邊干些零活,提高家庭收入。

特別是2018年初,他再婚了,妻子是個愛說愛笑的人,有了妻子在家照顧老人和女兒,他更是閑不住了,在灃涇大道路段找了一份綠化保潔的工作,月工資3000元左右;村子拆遷,永誼一家租住在轄區(qū)的回遷安置小區(qū)幸福里社區(qū),120平米的房子,雖然是租來的,但是被媳婦收拾的干干凈凈,有了家的模樣。永誼家的窗子下支著一塊床板,妻子、母親帶著女兒正在粘貼一幅“家和萬事興”的鉆石繡,這樣的場面讓人對這一家人的生活充滿了憧憬。

永誼說,母親有大半年都沒有因為哮喘掛過吊瓶了,吸氧的次數(shù)也減少了一大半,女兒現(xiàn)在見人也有了笑容,敢和外人說話了,妻子每天中午做好可口的飯菜等他回家吃飯……他覺得現(xiàn)在干活越來越有勁兒了!他和妻子還商量著自己在外邊打零工,妻子在幸福里租個小門面經(jīng)營個小生意,說著說著就不由自主的笑了……

妻子劉玉清也對他們今后的生活充滿希望:“自從我一過門兒,就感受到各級政府對我們的關(guān)愛,今后我們的好日子還在后邊,我們要通過自己的雙手‘繡出’我們更加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