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9月11日的西部云谷迎來了一群特殊的客人,王書桂作為高橋街道貧困戶代表,在幫扶干部陸鈞暐的陪同下參觀西部云谷硬科技小鎮、中心綠廊,感受灃西新氣象。“兄弟,咱們灃西真是了不起,環境這么好,還有這么多好企業。娃,你要向你叔叔一樣好好學習,長將來就有機會來云谷上班。”王書桂帶著女兒激動地拉著陸鈞暐的手連聲感謝 :“感謝您一直以來對我們家的支持和幫助。” 陸鈞暐聽得心里暖暖的,因為在這之前他還有另一個稱呼——“領導”。

陸鈞暐是陜西省西咸新區信息產業園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行政部部長,2017年端午節前一天接到幫扶任務,他成為王書桂的結對幫扶干部。第二天他就帶上粽子等節日慰問品,到灃西新城高橋街辦莊擺樊村三組拜訪王書桂。到村中一了解,才知王書桂并不在家居住,而是住在三橋一家企業,他開車到三橋找到王書桂,看到有陌生人來找,王書桂怯生生地叫他“領導”。
陸鈞暐與王書桂交談,了解到王書桂的情況。今年51歲的王書桂帶著還在上初中的養女一起生活,2014年她突發腦梗導致半身不遂,鑒定為肢體四級殘疾,長期在武警指揮學院醫院就醫。患病后,王書桂原來的玻璃廠保潔工作干不成了,丈夫也與她離婚,家里在莊擺樊村兩間房子也因為缺錢沒有蓋起來,僅僅架上樓板,沒有門窗,也未通水電,暫時寄宿在原玻璃廠的一間宿舍。家里有2.2畝承包地,租給別人收了兩年租金,卻被同村一個患精神疾病的村民搶占了去。疾病、殘疾奪走了她的健康,拆散了她的家庭,使她陷入貧困,也讓她失去了對生活的希望,讓她從開朗樂觀變地沉默消極。

找準了王書桂家因病因殘致貧的原因后,陸鈞暐明確幫扶工作方向,結合實際,著手從政策保障、教育幫扶、產業幫扶、解決住房等多方面開展幫扶工作,他決定用自己的行動讓這一家重燃對生活的希望,建立起脫貧的信心和志氣,他也希望有一天王書桂能不把他當“領導”,而是當做親人。
王書桂失去勞動能力卻面臨高額醫藥費支出,充分進行政策兜底是當務之急。她肢體殘疾不方便出門,對政策流程也不熟悉,很多手續辦起來有些為難。陸鈞暐利用周六周日到她家中講解政策、補充手續資料,到街辦殘聯、民政部門跑前跑后,為她申請殘疾人的兩項補貼,根據實際情況對殘疾等級進行重新鑒定,并在政策允許范圍內提升低保金等級。另外與教育衛體局對接,為她辦理新農合、醫療保險,住院門診費全報銷,解決吃藥看病費用大難題。有了政策兜底,王書桂心里的石頭總算落地了。

人生如屋,信念如柱。王書桂家里的房子一直沒蓋起來,丈夫走了,自己沒錢沒勞動能力這下更難了。家里原有2.2畝承包地,租給別人收了兩年租金,卻被同村一個患病村民搶占了去。沒有自己的家,沒有自己的地,家里頂梁柱又走了,王書桂在心里總感覺在村里抬不起頭來,性格也變得軟弱消沉。了解到情況后,陸鈞暐立刻聯系承租她土地的人并聯系村干部,找到搶占其承包地的人的姐姐,做勸導工作。王書桂起初還怕與村民起事端,不敢去要回自己的土地,陸鈞暐跟她說:“這事理在咱這邊,黨和國家法律撐著呢,不要怕,實在要不回土地,我就幫你向法院起訴他們。”這才打消了她的顧慮,最終順利拿回土地,并重新拿到了土地流轉租金,后來,陸鈞暐又積極聯系愛心施工企業,幫助她把村中未完工的住房修葺一新。
王書桂的女兒今年上初三,雖然義務教育學生不用交學費,但是吃的、用的等生活支出也不少。每次去她家中走訪,不管是打掃衛生提升戶容戶貌,還是政策講解,解決實際問題,陸鈞暐都會自掏費用帶上一些米、面、油、水果等食品,甚至是發現她們用的炒鍋已經破損,便主動買了一個鍋帶過去。發現她的孩子學習勤奮刻苦,陸鈞暐就經常買一些文具、書本帶過去,還幫她孩子輔導功課,鼓勵孩子好好學習,用知識改變命運。
由于王書桂暫時寄居在三橋,陸鈞暐每次開展幫扶工作,都是單位、街辦、村子、三橋四地跑,但他不辭辛苦,將王書桂的事情當做自己的事情來跑,王書桂深受感動。有一次,陸鈞暐到王大姐家中進行衛生打掃、提升戶容戶貌,那幾天正值酷暑,他因為中暑倒下了,但他也沒有退縮,打針吃藥病好了繼續全力投入扶貧工作,他從一個城里娃變成一個村里娃,王書桂也漸漸和他熟悉起來,把他當做自己的親人。在第四次去王書桂家時,令人感動的一幕出現了,王書桂伸出手,拉住陸鈞暐的手,親熱地叫“兄弟”,再也不像以往叫“領導”了,陸鈞暐內心一下子也被感動了。
“現在低保、殘疾人兩補都到位了,看病花錢不用愁了,房子和地都有了,孩子學習也越來越好了,新城四方協議分紅每年還有3000元......” 幫扶思路明確,條理清晰,陸鈞暐帶領著王書桂一家走出貧困,更為重要的是,幫助他們重建了對于生活的信心,激發了脫貧的底氣和志氣。脫貧路上,也許陸鈞暐只能伴王書桂家走完短短的一段路程,但是親人般的感情卻將永遠存在,激勵她們永遠笑對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