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小文,老頭子我來看你了,你好好養病,早點康復,我做好飯等著你上家吃呢!”8月22日,西咸新區涇河新城涇干街道花李村貧困戶師永德老人在新城、鎮、村干部的帶領下到家中看望他的“家人”——涇河新城涇干街道幫扶干部衛馨文。

涇河新城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衛馨文就和師永德老人結成了“對子”,由于平時工作繁重,衛馨文就利用下班后和節假日的時間到師永德老人家中進行走訪。師永德老人今年74歲,無兒無女,是個本本分分的農民。在了解了師永德家中情況之后,衛馨文隔三差五地來到老人家中,與老人拉家常,為老人洗衣做飯,購買被褥、床單等生活用品,把老人當做自己的父母一樣照顧。現在,老人的住房有了保障,生活起居也有人照料,老人臉上露出了多年未有的笑容,逢人就夸她有個“好女兒”。



衛馨文這次由于骨折在家中休養,她對師永德老人隱瞞了病情。近來老人一直沒看到衛馨文的身影,便悄悄打聽才得知她生病在家修養的消息。得知消息的老人立刻找到鎮上和村上的干部,堅持要求帶他去家中看望衛馨文,說“她對我的生活無微不至的關心,對咱親如家人,自己生病卻不讓我知道,現在知道了一定要去看看我的這個‘女兒’”。師永德在鎮、村干部的帶領下來到衛馨文家中,衛馨文看到他心疼又歉意的說:“您年紀這么大,就別跑這么遠來看我了,我很快就好了,到時候再去家照顧您”,在場的人無不為之動容。

今年以來,涇河新城全體黨員干部,沉到基層,扎實開展進村入戶精準扶貧工作。聊起扶貧戶的家庭收入,可以精確到小數點以后的數字;談起扶貧戶的家庭情況,猶如搜索引擎對答如流;提起貧困戶的扶貧產業和具體位置,熟悉得像在說自家的事……可以說,新城干部用實實在在的行動書寫著一篇篇為民服務的生動篇章。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真感情是溝通心靈的“橋梁”,是凝聚力量的“磁場”。“用腳步丈量扶貧工作,用真情與村民架起連心橋”,已然成為新城廣大黨員干部的共識。像“結窮親”這樣的制度如果長期堅持,幫扶干部帶著感情和信心,帶著智慧和責任,認家門、結窮親、謀發展,“窮親戚”的脫貧也就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