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又是一年端陽至,時清日復長。
每個民俗節日,深究起來,都留存著一個民族深刻而獨特的文化記憶。
端午,一個紀念偉大詩人的節日。
兩千多年前,寫出《離騷》《天問》等偉大詩篇的詩人屈原憂國憂民,自投汨羅江而死。楚國人民為了不讓江中的魚兒吞食屈原的遺體,包糯米為粽投入江中,劃舟以驅趕大魚,自此形成了端午包粽子、劃龍舟的習俗。每逢端午,粽子飄香,飛舸競渡,人們在這種活動中紀念民族的詩人。
“端,物初生之題也。”端即為初,因此農歷五月初五被稱為端午節。此外,也有端午是上古先民擇吉日祈福納祥之說。在端午節,人們吃粽子、劃龍舟、佩香囊、懸艾葉、系五色絲線、喝雄黃酒,各種形式的端午習俗寄托了人們迎祥納福、辟邪除災的美好愿望。
作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端午節于2009年9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準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中國首個躋身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節日。
傳統節日代表著文化和民族的認同與自信。傳統節日沉淀著先民豐富多彩的社會文化生活,有著深厚歷史文化內涵,是一個民族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傳統文化的結晶和載體。保護傳統節日就是保護一個民族的精神家園。
今年端午假期恰逢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更為端午節增添了諸多文化意義和內容。“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今年端午節期間,優秀傳統文化的精彩再現成為我省假日生活的一大亮點。安康漢江有龍舟大賽,西安、漢中等地有端午詩會、國風秀等形式新穎多樣的非遺文化活動。這些活動為人們感悟傳統文化提供了載體,更賦予傳統節日新的內容和活力。
傳承歷史,才能開辟未來;思接千古,方能積蓄前行的力量。今天,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政府的提倡和人們的共同努力下歷久彌新,正在煥發出新的光彩和無窮魅力,同時也潛移默化地塑造著影響至深的民族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