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劃龍舟、吃粽子、浴蘭湯,端午節民俗起源說法眾多,其中以紀念屈原影響最為廣泛。20日,四川省歷史學會會長譚繼和告訴記者,這些端午節民俗不僅僅是為了紀念屈原,還跟中華民族龍文化信仰、大禹治水、紀念春秋時期吳國大夫伍子胥有關。
“龍舟的概念起源很早,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江浙一帶的原始先民就認為‘龍能載人,行于水上’,因此興起用龍的形象做成獨木舟的習俗。后來在春秋時期,為紀念越王勾踐臥薪嘗膽,訓練水軍,滅吳稱霸,又有了龍舟競渡的活動,至于紀念屈原又是漢代以后才興起。”譚繼和說。
譚繼和還說,吃粽子最早是為了紀念吳國大夫伍子胥,伍子胥被吳王夫差賜死后,尸身被拋入江中,百姓憐其忠義,用竹筒包米飯投入江中,希望從惡神口中救出伍子胥。后來百姓又用同樣的方法,紀念自投汨羅而死的楚國大夫屈原。因此,最早老百姓在端午節這天吃的不是粽子,是竹筒飯。
今天的中國民間依然保留著用菖蒲、艾蒿煮水沐浴的習俗。在譚繼和看來,這項民俗最早應該開始于大禹治水時期,當時的先民在大災之后,用蘭草沐浴禳災避邪、驅逐惡神。因此,端午節又叫沐蘭節。
至于先有端午,還是先有屈原的問題,譚繼和說,“端午節”這個稱呼在古籍里的記載確實晚于屈原,但很多端午節的民俗在屈原之前很早就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