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美女精品久久_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你懂的_一区二区日韩av_午夜久久一区

網絡中國節·端午

【網絡中國節?端午】端午·安康

端五,端,初也,五月的第一個五日,古“五”與“午”通用。

端午節,最原始的說法,認為它起于上古三代的蘭浴。《大戴禮記·夏小正》記:五月,“煮梅。蓄蘭、頒馬”。五月五日,蓄蘭為沐浴。《楚辭》因此有“浴蘭湯兮沐芳華”之句。

《續漢禮儀志》:“五月五日,朱索五色桃印為門戶飾,以止惡氣。”《荊楚記》:“荊楚人以五月五日并蹋百草,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ráng,祈禱消除災殃)毒氣。”浴蘭、懸艾,都是為避毒,用五彩絲線繞臂、纏筒,俗稱“續命縷”,為益人命。

應該說,五月端午作為天中節,剛開始并無祭人的意思。因為陽氣至極萬物茂盛,于是要避毒;因為防身避陰疾,于是要繞“續命縷”,還是為順應天時地和。

祭先祖

端午祭祀先祖,其實是后人賦予的內容。聞一多稱,端午為持龍圖騰崇拜民族的祭祖日。

一說是祭伍子胥:“五月五日,時迎伍君。”史載伍子胥盡忠于吳,后反被吳王夫差殺,拋尸于江,化為濤神。

《會稽典錄》記,則為紀念曹娥:“女子曹娥,會稽上虞人。父能弦歌為巫。漢安帝二年五月五日,于縣江溯濤迎波神溺死,不得尸骸。娥年十四,乃緣江號哭,晝夜不絕聲,七日,遂投江而死。”因紀念曹娥,又稱“女兒節”。

當然,最響亮者,自然為紀念屈原。“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貯米投水以祭之。”“今五月五日作粽并帶楝葉、五花絲,皆汨羅之遺風也。”按《齊諧記》說法,因為怕祭屈原之米被蛟龍所竊,因此創造了粽子這種形色。蛟龍怕楝葉、彩絲。

賽龍舟

端午龍舟競渡之俗,其實起于春秋越國,古說勾踐于此日操練水軍。

到了《荊楚歲時記》,則記曰:“五月五日,為屈原投汨羅,人傷其死,并將舟楫拯之,因以為俗。”《歲華紀麗》歸結說:“因勾踐以為成風,拯屈原而為俗也。”

品香粽

粽子的異名,有稱為“裹蒸”者,有稱為“不落莢”者。元稹詩稱為“白玉團”:“彩縷碧筠粽,香秔(jīng,同“粳”)白玉團。”陸游詩:“白白糍筒美。”詩后自注:“蜀人名粽為糍筒。”

粽子其實有錐形,有秤錘形,有菱角形,也有枕頭形的。包裹材料,有用茭葉、粽葉,也有用蘆葉、竹葉的。其餡,甜者如赤豆小棗、豆沙棗泥、桃仁芝麻松子;咸者如鮮肉鴨肉,以至干貝蝦仁。

《開元天寶遺事》:“宮中每到端午節,造粉團角黍,貯于金盤中,以小角造弓子,纖妙可愛,架箭射盤中粉團,中者得食,蓋粉團滑膩而難射也。都中盛于此戲。”

古人包粽子,甜者,還加入些許薄荷末,還有用艾葉浸米的,叫做艾香粽子。顧仲《養小錄》記,粽子蒸熟后,可以剝出油煎,稱油煎者為“仙人之食”。高濂在《遵生八箋》中則告誡:凡煮粽子,一定要用稻柴灰淋汁煮,也有用些許石灰煮者,為的是保持粽葉的青而香也。

萬水千山“粽”是情

五月五,借五位名家的端午情緣,與君共饗佳節。

梁實秋:叫“粽子節”親切些

今日何日?

我家老媽子曰:“今天是五月節,大門上應該插一些艾草菖蒲,點綴點綴。”

我家老太太曰:“今天是端午節,應該把鐘馗捉鬼圖,懸在壁上,孩子臉上抹些雄黃酒,辟邪辟邪。”

我的小孩子獨曰:“今天不知是哪一天,就說應該吃粽子!”

我參考眾意,覺得今天叫做“粽子節”比較的親切些。

汪曾祺:午飯要吃“十二紅”

家鄉的端午,很多風俗和外地一樣。

有一個風俗不知別處有不:放黃煙子。

黃煙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里面灌的不是硝藥,而是雄黃。點著后不響,只是冒出一股黃煙,能冒好一會。把點著的黃煙子丟在櫥柜下面,說是可以熏五毒。

還有一個風俗,是端午節的午飯要吃“十二紅”,就是十二道紅顏色的菜。十二紅里我只記得有炒紅莧菜、油爆蝦、咸鴨蛋,其余的都記不清,數不出了。

豐子愷:幼時過得很隆重

我幼時,即四十余年前,我鄉端午節過得很隆重:

我的大姐一月前制“老虎頭”,預備這一天給自家及親戚家的兒童佩帶。

染坊店里的伙計祁官,端午的早晨忙于制造蒲劍:向野塘采許多蒲葉來,選取最像寶劍的葉,加以劍柄,預備正午時和桃葉一并掛在每個人的床上。

我的母親呢,忙于“打蚊煙”和捉蜘蛛:向藥店買一大包蒼術白芷來,放在火爐里,教它發出香氣,拿到每間房屋里去熏。同時,買許多雞蛋來,在每個的頂上敲一個小洞,放進一只蜘蛛去,用紙把洞封好,把蛋放在打蚊煙的火爐里煨。煨熟了,打開蛋來,取去蜘蛛的尸體,把蛋給孩子們吃。

蘇童:祖母的粽子永恒的清香

我們白羊湖一帶的人都包“小腳粽”,大概算世界上最好看最好吃的粽子。

祖母把雪白的糯米盛在四張粽葉里,窩成一只小腳的形狀來,塞緊包好,扎上紅紅綠綠的花線。

有一只粽子掛到我的脖子上了,我低頭朝那只粽子左看右看,發現祖母包的粽子一年比一年大,掛著香噴噴、沉甸甸的。

我掛著這只粽子跨出家門,走過村弄,在白羊湖一帶燕子樣掠過。走過春天走過秋天,即使在白羊湖外面的世界里,祖母的粽子也會留下永恒的清香。

遲子建:屈原給我們帶來節日

父親那時愛跟我們講端午節的來歷,講屈原,講他投水的那條汨羅江,講人們包了粽子投到水里是為了喂魚,魚吃了粽子,就不會吃屈原了。

我那時一根筋,心想你們憑什么認為魚吃了粽子后就不會去吃人肉?我們一頓不是至少也得吃兩道菜嗎!

吃粽子跟吃點心是一樣的,完全可以拿著它們到門外去吃。門楣上插著拴著紅葫蘆的柳枝和艾蒿,一紅一綠的,看上去分外明麗,站在那兒吃粽子真的是無限風光。

我那時對屈原的詩一無所知,但我想他一定是個了不起的詩人,因為世上的詩人很多,只有他才會給我們帶來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