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美女精品久久_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你懂的_一区二区日韩av_午夜久久一区

網絡中國節·清明

【網絡中國節?清明】踏青賞花插柳枝,看看古人如何過清明

“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今日清明,邀您一起走進古人的詩詞作品,在游春踏青、賞花插柳之中,感受春日之美。

乘春處處尋

清明踏青的習俗,據考證源于唐,盛于宋,時人謂之“游春”。

唐代中期,唐玄宗詔令百官“清明四日為假”,并“賜錢造食”,以鼓勵官員踏春出游。彼時,上至政府官員,下至平民百姓,無不以“踏春”為樂。唐代李華在《春游吟》里提到:“初春遍芳甸,千里藹盈矚。美人摘新英,步步玩春綠。”講的正是人們踏青、尋春的盛況。

到了宋代,春游踏青之風更盛。《東京夢華錄》中詳實記載了古人游春宴飲的生動圖景:“都城人出郊……往往就芳樹之下,或園囿之間,羅列杯盤,相互勸酬,都城之歌兒舞女,遍滿園亭,抵暮而歸。”這種宴飲往往持續一天,直到傍晚方散,散去時人們要攜帶“炊餅、花果、戲具”等“門外土儀”。

北宋文學家歐陽修對西湖游春時所見的熱鬧繁華之景留戀不已,于是寫下傳承至今的佳句“清明上巳西湖好,滿目繁華。爭道誰家。綠柳朱輪走鈿車”。

賞花正當時

唐代詩人、詞人溫庭筠筆下的“清娥畫扇中,春樹郁金紅。出犯繁花露,歸穿弱柳風。”不見憂傷之意,反倒以輕快的筆觸描繪出清明時節百花爭艷、色彩斑斕的盎然春意。

與之有異曲同工之妙的,還有宋代詞人柳永所作的《木蘭花慢·拆桐花爛漫》:“拆桐花爛漫,乍疏雨、洗清明。正艷杏澆林,緗桃繡野,芳景如屏。”詞人張先則以“無數楊花過無影”表達自己閑適恬淡的心境。

折柳寄情思

“忽見家家插楊柳,始知今日是清明”。自古以來,民間便有折柳、插柳、戴柳的習俗。

古時候的清明又稱“柳節”,因為“柳”與“留”諧音,所以古人常常通過折柳來抒發離別時的不舍之情。

唐宋時期,插柳逐漸成為清明時節的習俗。據說,“插柳于戶”可以驅邪避祟,得春氣之先。

吳自牧《夢粱錄》記載:“清明交三月,節前兩日謂之寒食……家家以柳條插于門上,名曰明眼。凡官民不論大小家,子女未冠笄者,以此日上頭。”據此,后世便有了“紀年華、惜紅顏”之說。明清時期,戴柳之俗蔚然成風。“家家插柳滿檐,青茜可愛,男女或戴之。”“清明一霎又今朝,聽得沿街賣柳條。相約比鄰諸姊妹,一枝斜插綠云翹。”正是當時民間清明戴柳習俗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