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美女精品久久_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你懂的_一区二区日韩av_午夜久久一区

網絡中國節·中秋

【網絡中國節?中秋】中秋節這天 古人都干啥

農歷八月十五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古時,我國將每一季度三個月依次分為孟、仲、季,八月屬于仲秋月。仲、中通假,故“仲秋節”亦稱“中秋節”。中秋節由來已久,古人過中秋,并不是吃月餅、賞月那么簡單,它所包含的節日內容極其豐富。

中秋起源與拜月有關

關于中秋起源的說法較多,比如帝王祭祀、慶祝豐收。古代帝王被神化成為天界在人間的秩序維護者,肩負著溝通天地的重任,必須對人間的風調雨順和社會安定負責,因此有祭天、地、日、月的傳統。《禮記》中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說明至少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另一說法與慶祝豐收有關。“秋”字的解釋為:“莊稼成熟曰秋”。八月正是各種農作物陸續成熟的時節,農民為了表達喜悅,選擇在八月十五慶祝豐收,同時全家團圓,共享天倫,并祈禱來年風調雨順。

我們的祖先通過長期的生產勞動,已知秋收季節的八月中秋之夜月光分外皎潔。隨著天文學的發展,人們知道了中秋月光特別明亮的原因:這是因為秋天風勢弱,地面又覆蓋著成熟的莊稼和綠色的植被,大氣中的沙塵、水汽和雜質較少,空氣清新,月光自然比其他時候明亮得多。再者,月亮是圍繞著地球赤道運行的,中秋正好在秋分前后,太陽直射著赤道,月亮反射出來的光就強。“月到中秋分外明”,其實就包含著這個道理。

隨著歷史的發展,人們又賦予月亮許多美麗的傳說,從月中蟾蜍到玉兔搗藥,從吳剛伐桂到嫦娥奔月,豐富的想象為月宮世界描繪出了一幅幅斑駁陸離的勝景。

據學者考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但是直到唐初,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而其盛行始于宋代,至明清時,節日內涵逐漸豐富,異彩紛呈,與元旦齊名,成為中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賞月從唐代開始盛行

唐朝社會安定,政治開明,經濟繁榮,思想空前開放,這種盛唐氣象導致賞月活動更加風行,一個重要表現就是唐詩中賞月的詩歌很多。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說:“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今夜月明人盡望”一句,點出八月十五賞月是人人所做之事,已然成為一種深入人心的風俗。可以說,唐朝的中秋節習俗就是親友團聚在一起賞月,其中心內容是賞月,團圓是因賞月而起的。從現有資料來看,唐朝初年主要是社會的中上層人物,如官員、文人等,在八月十五月夜與家人或朋友聚集在一起賞月、賦詩、飲酒、聊天。到了中唐時期,尋常百姓家庭才開始興起聚會、宴飲、祭月等習俗。

在唐代賞月風行的基礎上,宋代中秋節已經過得很熱鬧了。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中記載:“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重新結絡門面彩樓花頭,畫竿醉仙錦旆。市人爭飲,至午未間,家家無酒,拽下望子。”看這段描寫,可知北宋時期,中秋節的熱鬧程度已達到極致,無論貧富、長幼,簡直是全民狂歡。朝廷也重視此節,給公職人員一天的假期。

到了明朝,中秋習俗也有了很大變化,中秋節不再以賞月活動為中心。在明代《帝京景物略》里有對中秋節的大段描述,其中沒有對賞月的記載,取而代之的是對祭月的詳細記載。可以說,拜月祈福是明清時期中秋節最隆重的內容。明清時期親人團圓成為中秋節俗的明確主題之一。中秋節前回娘家的已婚婦女,中秋節這天必須返回公婆家,因為這是團圓節。同時,重視親友之間的人情往來,親友之間要互送月餅、瓜果等過節的東西。明代有大量關于月餅的記載,一開始是作為祭祀月神的供品出現在節俗之中的,祭祀儀式完成后人們吃掉它,它也就成為人們過節時的食品,后來成為獨立于祭月之外的節令食品。

購買月餅也曾分期付款

明朝文人筆記里的月餅比較豐富,有直徑一尺的大月餅,也有小如銅錢的袖珍月餅。月餅餡兒更是多種多樣,有棗泥、豆沙、桂花、麥芽糖還有木瓜的。不過這種木瓜是那種硬皮兒木瓜,不能生吃,削皮煮熟,用糖腌成蜜餞,再做成月餅。

民國時期月餅的餡料更加豐富。1947年中秋節,國民黨機關報刊登一條廣告,說南京冠生園推出25種月餅,其中包括火腿月餅、燒雞月餅、板鴨月餅、椒鹽月餅以及直到今天還備受爭議的伍仁月餅。其中一篇《月餅的派別》的報道中提到當時蘇式月餅和廣式月餅的競爭,以及作者本人對伍仁月餅的惡評:“我對于伍仁月餅,無論咸肉還是甜肉,向來最怕吃,詫異世間如何會有如此令人憎惡的月餅!”

無論什么餡兒的月餅,都有人喜歡,也都有人吐槽,但是每年過中秋,這月餅還不得不買。民國戰火連綿,農民破產,城市貧民也在饑餓的死亡線上掙扎,從1912年到1949年,總有一大批窮人買不起月餅。買不起怎么辦?分期付款。在民國,加工并出售月餅的店鋪叫餑餑鋪。比較有名的餑餑鋪有芙蓉齋、一品香、天興齋以及魁宜齋,這幾家鋪子的月餅,都是可以分期付款購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