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清風明月寄相思,每當中秋月夜,思鄉念故的深情、闔家團聚的歡喜、追求幸福的期許,涂抹出中秋佳節最鮮明的底色。受我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中秋節現在不僅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同樣也漸漸成為亞洲和世界上其他一些國家的傳統節日,尤其是居外的華僑共同的節日。雖然同過中秋,但各國在習俗上卻不盡相同。
越南
中秋節當天,越南人要收割成熟的稻子,家家戶戶都要拜祭土地神。他們這一天也會也邊吃月餅邊賞月。在中秋之夜, 越南孩子每人要手提一個鯉魚燈游行玩耍,主要是有“鯉魚跳龍門”的含義。
中秋節也是越南兒童的一個節日。當晚孩子們聆聽關于阿貴的傳說、去看舞獅,有的孩子還得到父親給他買一個用來舞獅的獅子跟朋友們一起玩耍。越南孩子在中秋夜均要提鯉魚燈出游玩耍預示長大“跳龍門”之意。
新加坡
新加坡是一個華人占人口絕大多數的國家,對于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向來十分重視。對新加坡的華人來說,中秋佳節是聯絡感情來表示謝意的天賜良機。親朋好友以及商業伙伴之間相互饋贈月餅,借此表示問候與祝愿。
每年中秋臨近時,當地著名的烏節路、新加坡河畔、牛車水及裕華園等地裝飾一新。入夜時分,華燈初上,整個大街小巷一片紅彤彤的景象,令人心動。
馬來西亞
吃月餅、賞月、提燈籠游行是馬來西亞華人世代相傳的中秋習俗。中秋臨近,馬來西亞各地的老字號商家紛紛推出各色月餅。首都吉隆坡市內的各大商場都設有月餅專柜,報紙、電視臺的月餅廣告鋪天蓋地為喜迎中秋營造了節日氣氛。
吉隆坡一些地方的華人社團當前舉行了提燈籠游行慶中秋活動,除舞龍舞獅外還會有一輛輛載有“嫦娥”、“七仙女”的花車漫游其間,這些藝人和青年都會穿上服飾鮮艷載歌載舞。
菲律賓
中秋節是生活在菲律賓的華僑華人非常重視的傳統佳節。菲律賓首都馬尼拉的唐人街熱鬧非凡因為當地華僑華人舉行活動歡度中秋節。
華僑華人聚居區的主要商業街道張燈結彩,在主要的交通路口和進入唐人街的小橋上都掛上了彩幅,在許多商店出售自制的或從中國進口的各式月餅。舞龍游行、民族服裝游行、燈籠游行和花車游行等都是慶祝中秋節的活動。
韓國
韓國人稱中秋節為“秋夕節”,是返鄉與父母親人團聚的重要節日。秋夕節當天需要祭拜祖先,然后全家人一起跳舞、賞月。女孩子們穿上艷麗的傳統服飾,玩起古老的跳板游戲。
韓國也有獨特的中秋食物——松餅。松餅形如半月,用米粉制成,內餡是豆沙、棗泥等,因蒸時墊有松毛而得名,中秋時家家蒸食并互相饋送。秋夕節這一天還必需要吃芋頭湯 ,玩蹺蹺板游戲、表演羌羌水舞等表演。
日本
在日本,中秋節被稱為“十五夜”“芋明月”或“中秋名月”,在日語里稱為“月見”。他們會在室內會擺放賞月團子、芒草、芋等。 而此時節將收獲各種農作物,為表示對大自然的感謝,會舉辦一些活動來慶祝。 日本賞月習俗來源于中國,賞月時吃江米團子,也叫“月見團子”。
由于這個時期正值各種作物的收獲季節,為了對自然的恩惠表示感謝,日本人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雖然日本在明治維新后廢除了農歷,改用陽歷,但是現在日本各地仍保留著中秋賞月的習俗,一些寺院和神社在中秋節還要舉辦專門的賞月會。
柬埔寨
柬埔寨人稱中秋節為“拜月節”,人們會虔誠拜祭月亮,祈求賜福。祭祀完成后,老人們拿出一種扁米給孩子吃,一直要把扁米吃到嘴巴不能咀嚼時停止。含有“圓圓滿滿”、“和和美美”的寓意。
節日文化作為顯性的民族文化,彰顯著本民族的獨特個性和魅力。中秋文化的源頭深潛于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歷史中,伴隨民眾生活繼續向前發展。在對外傳播的過程中,影響著周邊國家的文化習俗,最終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節日風俗。但各國間彼此交融卻又各異的中秋節俗,又都寄托了人們對生活的無限熱愛和對美好未來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