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地名是重要的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地方文化的重要載體和見證,今年,西安市民政局向社會發布了全市第一批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西咸新區7個地名入選。
千年古鎮:斗門鎮
百年古鎮:大王鎮
千年古村:普賢寺村
百年古村:官莊村、后圍寨村
著名山川地名文化遺產:昆明池
歷史地名文化遺產:豐鎬遺址
此次全市首批發布的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是從621個區級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中,經過實地踏勘、普查登記、查閱史料、調研評估、逐級申報、專家評審、部門會商等多個環節擇優認定,涉及古縣、古鎮、古村、道路街巷、紅色地名、著名自然地理實體及歷史地名等多個大類。
千年古鎮:斗門鎮
現為斗門街道,地處灃東新城,東臨西安高新區魚化寨街道,西依灃河,南接高新區細柳街道,北與王寺街道相連,面積約70平方公里,轄區人口10萬余人,下轄8個行政村、30個社區。鎬京大道(東段)、復興大道、新108國道貫穿境內,西安地鐵5號線、16號線、智軌途經轄區,西周豐鎬遺址、西漢昆明池遺址、唐代石佛寺等坐落其中。
斗門鎮地處昆明池與灃水相通調節斗渠閘口,后歷代便以此水利關鍵設施為名,得名斗門。斗門鎮最早是個村,唐朝時期長安縣城外轄59鄉,斗門鎮此地為大統鄉和同洛鄉;北宋時期長安縣設3鎮6鄉6里,斗門鎮此地為同樂鄉;明朝時期長安縣城外設5鄉49里,斗門鎮此地為苑西鄉;明代隸屬苑西鄉張旺里、張村里;清朝時期設鎮,是“長安縣八大古鎮”之一,有土城墻,開東、西、南、北4門,清朝后期叫“斗門廒”,清代隸屬斗門廒、斗門鎮;民國時期先后隸屬斗門鄉、斗門鎮、斗門聯保。
百年古鎮:大王鎮
現為大王街道,地處灃西新城,東臨馬王街道,西接鄠邑區渭豐街道,南靠鄠邑區五竹街道,北至高橋街道,面積約30平方公里,下轄2個社區、12個行政村。西成高鐵、108國道、西寶高速南線、西咸北環線、咸戶路等貫穿轄區。鐘官城鑄錢遺址、龍臺驛遺址等坐落其中,鎮內“大王香醋”聞名遐邇。
相傳元代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前,有王姓兄弟(大王、小王)二人于此開設客店,分居后,其弟向西搬遷,仍設客店,哥哥大王之店稱大王店,后居住此地人口漸多,形成村落,因駐地得名。《戶縣志》記載:大王設店于元朝至元元年,清雍正十三年大王店改稱大王鎮。
千年古村:普賢寺村
位于灃東新城斗門街道,地處灃惠渠北岸,東接韋斗路,南接京昆高速公路,西鄰斗細路,北至石匣口村。據傳,村中住戶大都是400多年前從山西大槐樹遷移過來的。現有馮、王、高3大姓,約占全村總數90%以上。
普賢寺村距今已1300年歷史。傳說古時有皇姑來此避嫌,訛傳為“普賢”,唐時在此修建普賢寺廟。《長安縣地名志》(公元2000年)記載,該村內有隋建居賢寺,唐改為普賢寺,寺院規模恢宏。村名由此而來。
百年古村:官莊村
現為官莊社區,位于灃東新城斗門街道北部,距今500年歷史。據村碑載,該村建于明代,最初因官姓人居于此,以村民姓氏得名官莊村。
官莊村是帝都鎬京5號宮殿遺址所在地。石佛古寺,距離官莊村2487米。
百年古村:后圍寨村
位于灃東新城三橋街道,現含6個自然村和17個村民小組。該村北有一漢唐絲綢古道,即今西蘭公路(312國道),村北還有一土冢,據傳為建章宮宮殿群西南角樓遺址,又傳為唐代李淵皇帝的后人葬墓。
后圍寨村距今已600多年歷史,是明、清兩代在絲綢古道上駐軍守衛西安西大門的著名村寨。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西安外圍設左、后兩個衛,這里位于西安西去要道而設后“衛”寨,后衛寨以后衛駐軍得名。
著名山川地名文化遺產:昆明池
位于灃東新城斗門街道魚斗路,總面積3.32平方千米,是我國歷史上最大的人工湖。漢昆明池遺址,位于灃東新城斗門鎮一帶,是漢代上林苑的一部分。
昆明池始建于漢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建設之初是為練習水戰,后為泛舟游玩的場所,唐時干涸為陸。漢武帝在修鑿昆明池時,模仿牛女二宿天河遙對的情景,在昆明池東西兩側立牛郎、織女石雕。這兩尊石像至今保存完好,當地群眾尊稱為“石爺”“石婆”,唐德宗年間,斗門群眾修廟設案供奉,雕像比茂陵霍去病墓前的石雕(前117年)還要早3年,具有重要歷史研究價值。
歷史地名文化遺產:豐鎬遺址
位于灃西新城馬王街道、灃東新城斗門街道一帶的灃河兩岸,豐在河西,鎬在河東。“豐鎬”二京是歷史上最早稱為“京”的城市,也是中國最早期的城市,作為西周國都沿用近300年。
豐鎬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規模宏大,布局整齊的城市,開創了中國城市平面布局方整、寬暢、宏偉的先河,建構了中國城市平面布局的總規制,成為后來城市總體布局的典范,是周禮的誕生地。
近年來,西咸新區扎實推進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認定工作,組織各相關單位、各鎮街深度發掘轄區內歷史文化村落、古鎮、近現代重要地名、歷史地名等文化遺產,共認定首批區級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1個。下一步,新區將對列入保護名錄的地名,加大宣傳保護力度,嚴格使用管理,為全面提升城市文化品格、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積極賦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