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在西咸新區有這樣一個“郵局”,你可以向它投寄心事它可以幫你傳遞心聲解決煩惱。
這個“郵局”就在西咸新區王寺街道民政服務站(原社工站),這樣一個旨在用社會工作和心理咨詢相關專業手法,幫助群眾疏導情緒、緩解壓力、化解矛盾的公共服務平臺,被群眾親切地稱為“心事郵局”。
石敏是服務站(原社工站)的一名社工,作為新區首批心理人才庫成員,她也是“心事郵局”項目的一員。今年6月,她在“心事郵局”收到了一封匿名網友的來信,信中這樣寫道:“我是一名殘疾孩子的母親,咱們社工站一直開展的‘喘息一小時’活動很好,但活動內容現在更多聚焦在知識普及方面,其實作為殘疾人的家屬,我們更希望社區能夠通過各種方式提高公眾對殘疾人群體的認識和理解,讓更多的公共設施和服務能夠考慮到殘疾人的特殊需求......”
信里提到的“喘息一小時”,是專為失能、失智老人和孩子的照護者提供的服務,這些照護者因長期勞累容易出現情緒急躁、健康狀況變差等身心問題,王寺街道每月舉辦這樣“喘息一小時”活動就是為了幫助他們避免這些問題。但這封信中提出的構建全面的殘疾人友好環境讓石敏和同事們陷入了思考。
思考過后,石敏與同事認真回復了這位媽媽:“我們會通過個案服務、小組活動和社區殘健共融活動來實現您的心愿,期待您能帶著孩子積極參與我們后續組織的這些活動,進而帶動更多人投身殘疾人友好環境的建設中來。”
就這樣,在王寺街道芊域溪源的社區活動室中,更多更有針對性的“喘息”服務一次次展開,現場借助影像等方法幫助心智障礙兒童的家長分享與孩子相處過程中的點滴故事,促進其情感釋放。“社區為我們打造一個傾訴平臺,許多煩躁、內耗的情緒終于有了釋放的地方。”參加活動的居民張女士覺得自己的內心輕松了不少。
據西咸新區利他社會工作服務中心主任師羽介紹,“心事郵局”的前身叫“王寺樹洞”,是由街道民政服務站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創新基層治理而打造的品牌項目。
“王寺樹洞”初現成效后,街道在共青團陜西省西咸新區委員會的支持和指導下,將項目升級為“心事郵局”。“心事郵局”依托街道的文明實踐陣地,由西咸新區利他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具體實施,通過引進社會工作者、心理咨詢師等專業力量,以“家校社”協同模式,開展前端心理預防及識別工作,專注家庭、學校和社區心理健康,服務西安市12355青少年心理咨詢和法律援助服務平臺轉介的困境青少年群體以及轄區其他青少年群體,并逐步從王寺街道輻射至高橋街道、渭城街道、上林街道等地。
11月27日,“心事郵局”在創新港西安交通大學附屬小學東馬坊分校舉辦了青少年心理健康進校園主題線下活動。活動設置了“與友同行”“摸石頭過河”“寫給最好的自己”等多個環節,增強同學們的協作意識、探索意識,幫助他們建立積極的自我認知。
“我們通過線下投遞箱、線上私信或留言的方式獲取信息,也會在社區舉辦的各類志愿服務活動中注意收集群眾們的‘心事’。”石敏介紹道,“服務站定期安排專人收集、分類評估,如果有實際需求并愿意接受深入幫助的對象,我們在組織小組活動或者團體輔導時會根據實際情況為其制定相應的個性化服務,把居民的‘煩心事’變成‘暖心事’”。
一座小小的“郵局”,解決了不少人壓在心底的心事。來信中,有發現爺爺悶悶不樂但不知怎么辦的孫女,也有生了小孩卻失去了自我的年輕媽媽……自去年4月設立以來,“心事郵局”相繼為轄區青少年兒童開展各類心理健康主題活動30余場,惠及1200余人。
“未來,我們計劃依托王寺街道芊域溪源社區,打造12355青少年服務平臺基層實體陣地,在高橋街道豐京苑社區、渭城街道西電社區、上林街道灃太花園社區打造3個輔助服務點,同時為西咸新區各社區、學校青少年提供心理健康、親子關系、校園防欺凌等服務。”師羽介紹道。
基層治理是人民群眾感知公共服務效能和溫度的“神經末梢”。近年來,西咸新區不斷加強自身建設,提升服務質量,打造了許多明星服務“產品”,比如窯店街道“群眾點單,小瑤上門”模式、窯店“老瑤說事”人民調解項目及“小哥幫辦”“小哥送福”項目,還有高橋街道“閱伴媽媽”為留守兒童講繪本、底張街道“幸福格格”“叨叨團”“西咸鄰鄰”等,為轄區人民帶來更多貼心有溫度的公共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