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在西咸新區灃西新城佳美花園小區東南角,一棟米黃色物業樓被居民稱為“魔法小屋”。每天上午九點,這里都會傳出清亮歌聲,盡管音調偶有偏差,但歌聲中飽含的活力,總能讓步履匆匆的居民不自覺放慢腳步。

這座二層建筑是佳美花園特殊兒童日間照料中心,目前,38名被稱作“心青年”的特殊兒童在此日常學習,書寫成長故事。而支撐這座“魔法小屋”持續運轉的,是一位母親20年如一日的堅守與付出。
從醫生到特教老師
20年堅守的母愛奇跡
2005年,34歲的賀蕓霞遭遇人生轉折——4個月大的兒子被確診為唐氏綜合征。曾是學霸的賀蕓霞毅然辭去醫生的工作,投身兒子的康復教育。
無數個夜晚,她研讀各類干預訓練指南,為兒子制定詳細康復計劃:每天40次抬頭訓練、每周200下抓握練習。她用皮尺丈量孩子爬行進步,用相機記錄每一絲肌肉的運動,通過查閱大量醫學資料學習心理學知識,加入各類公益組織,從零開始學習特殊教育。
“普通孩子自然習得的技能,我的寬寬需要重復上千次?!辟R蕓霞回憶道。手指被抗拒訓練的幼子咬出青紫,她就沉默地換到另一側繼續按摩;為矯正兒子的異常步態,她跪行三個月磨破兩條褲子……20年里,她從絕望母親蛻變為特教專家,更看到眾多心智障礙兒童家庭的困境。2018年10月,她與幾位家長共同創辦了這間照料中心。
四小組搭起成長云梯
讓“心青年”觸摸自信天空

走進照料中心,展示區陳列“心青年”的手工作品,精心設計的課程表上排滿了豐富多彩的活動,活動區域整潔有序。賀蕓霞解釋“心青年”的含義:“心”象征愛心與純凈內心,寄托著對這些特殊孩子們心智成熟的熱切期待;“青年”則是對其社會身份的確認。

中心創新設置四大成長階梯:生活組培養基礎生活能力,展能組挖掘特長塑造自信,職前組通過場景化教學培育就業素養,就業組以社區手工坊等為實踐基地,讓康復后能力突出的孩子真正走向社會。在這里,每位“心青年”都有量身定制的個別化教育計劃,記錄著自理能力等七個維度的進步。

在這里,孩子們學習生活技能、參與藝術調理、城市探索等活動。在中心老師們的耐心引導下,職前組和就業組的孩子已能完成打掃衛生、取快遞等任務,部分孩子還可以在指導下購物、做飯。
“一公里計劃”聯通社區
讓夢想在熟悉的街角開花
對于“心青年”的未來,賀蕓霞還有著更長遠的規劃。她提出“一公里計劃”,旨在幫助能力較好的孩子在熟悉的社區環境中實現就業。通過桶裝水配送、洗車、烘焙等項目,讓孩子們在就業輔導員支持下逐步融入社會。
“一公里計劃”在西咸新區灃西新城的支持下成立了“心青年手工坊”,讓孩子們的手工香皂、鉆石畫等作品走向市場。這些充滿愛心的作品通過義賣和訂單形式,讓“心青年”的勞動獲得了實實在在的社會價值。

賀蕓霞的愛心不僅僅限于特殊兒童。2020年,她組建了樂善同方社工團隊,帶領團隊的“愛心媽媽”們為社區老人提供免費理發、義診、打掃衛生等公益服務。這種互幫互助的社區氛圍,正是她理想中的“溫暖家園”。
從“想工作”到“能獨立”
用堅持打開精彩人生
在“心青年”就業領域,賀蕓霞探索的腳步也從未停歇。她用日復一日的堅持,為“心青年”們鑿開通向社會的大門。
輕度智力缺陷的青年小福(化名)曾有個樸素愿望:“想工作,幫爸媽。”為實現這個愿望,賀蕓霞一次次奔走懇談,終于打動了一家自來水廠,為小福爭取到了水桶搬運工的崗位。

隨后半年里,她以“就業輔導員”身份全程陪伴,從辨認車間標識、掌握搬運技巧,到引導其適應集體生活,將復雜工序拆解為可理解的步驟。當小福最終能獨立完成工作時,那份工資承載的不僅是自食其力的尊嚴,更是一位母親用堅持換來的突破。
如今,賀蕓霞的兒子劉寬已能獨立在社區活動,成為唐氏綜合征患者自主生活的范例。自照料中心成立以來,已有100余名心智障礙兒童在此接受教育,其中10余名“心青年”實現就業。這些年輕人或許前行步伐稍緩,卻在社會融合中逐步確立了自身價值。
“他們只是走得慢一些,但始終在向前。”賀蕓霞說。在她看來,只要社會給予更多包容與支持,這些“心青年”終將在屬于自己的人生軌跡上穩步前行。
加油,“心青年”!謝謝你,賀蕓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