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美女精品久久_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你懂的_一区二区日韩av_午夜久久一区

西安因你而美

西咸新區張喜平登上2025年首次“中國好人榜”

近日,2025年首次“中國好人榜”發布,西咸新區馬王街道馬王村盲人張喜平以其自強不息和敬業奉獻精神光榮上榜。

每天清晨5點,當城市剛剛蘇醒,張喜平便已挎著兩個大筐來到馬王公交站,乘坐公交車前往西安市回民街。到達目的地后,他推上寄存在保潔員休息站的平板車,把雞蛋筐放上,開始走街串巷叫賣雞蛋。

對于一個盲人來說,每天要挎著兩個大筐,里面裝著約180斤、1400多個易碎的雞蛋,耗時3個多小時經過公交轉乘往返60多公里,這條路有多艱辛可想而知。而張喜平已經走了41年。

他,從未有過光明

但他從未喪失過信心

1964年出生的張喜平今年61歲,出生時就因患有先天性白內障而雙目失明。加上家境貧寒、青年喪父,在別人看來,他的世界從未有過光明,但他從來沒有因為自己是盲人而喪失生活信心。

靠著在教室外偷聽,他學會了加減乘除。不到10歲,他就開始嘗試各種力所能及的活計。1984年,20歲的張喜平聽說隔壁曹大嫂賣雞蛋能掙錢,便找到曹大嫂要求也跟著去試試。第一次進城,他一手被曹大嫂牽著,一手挎著雞蛋籠,輾轉來到西安市西郊土門附近。賣完雞蛋一算,賺了5元錢。回到家后,他把這珍貴的5元錢遞到母親手中,充滿了自力更生的自豪。

就這樣,張喜平很快學會了養雞、攢蛋、賣蛋。1990年,隨著通往市中心的公交車開通,他將“陣地”轉移到了回民街。從此之后,風雨無阻。

他,雖然雙目失明

但他內心充滿了光明

“張叔的雞蛋,稱頭比電子秤還準!”回民街的老顧客都知道,這個賣雞蛋的盲人從不短斤少兩。張喜平為自己特制了一桿“良心秤”,上面用膠帶在斤兩刻度處纏了圈做標記,每次稱之前,他會先數好雞蛋的個數,裝進塑料袋里,稱的時候,他用手摸索著“刻度”,40多年間,從未稱錯,這份實在讓他成了“活招牌”。

就這樣,張喜平用自己的雙手,養活了自己,養活了家。1990年,他撿到一個棄嬰,這是個可愛的女孩,他給她取名叫“張曉梅”。這個柔軟的嬰兒,成了他生命里的第一束光。從此,他賣雞蛋更有心勁了。日子一天天過去,女兒讀了大學,結了婚,他也有了外孫。如今89歲老母親四代同堂,兒孫繞膝,這個曾被命運碾壓的家庭,硬是靠著他的兩筐雞蛋撐起了溫馨幸福的日子。

40多年的賣蛋生涯中,張喜平也時時感受著社會給予他的善意:清晨挎著兩大筐雞蛋上車時,總有公交司機幫他抬筐;路口等待紅燈時,也總有交警帶著他過馬路;常有熟客不管家里的雞蛋有沒有吃完,將他滯銷的雞蛋全部買完;也常有人分文不取捎他夜歸……懷著感恩的心,張喜平請人代筆給交警送去感謝信,給公交公司送去錦旗。他說:“我是個殘疾人,沒什么能回報社會的。活著一日,就為大家提供新鮮足秤的雞蛋;等我過世,就把遺體捐給醫院做,多少給社會出點力。”

他,在電影中扮演自己

他說:只要有信心,啥事都能干成

張喜平的自強自立感動了無數人,先后榮獲“全國自強模范”“中華慈孝人物”等榮譽稱號。2022年,作家許海濤通過跟訪他寫出長篇紀實小說《光明行:盲人張喜平的一天》并榮登央視《讀書》欄目;2024年2月,西安廣播電視臺制作的廣播劇《長安盲商張喜平》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記錄中國》欄目播出。

2024年9月,講述張喜平事跡的影片《我心光明》亮相第十一屆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電影項目推介單元,并被評為優秀電影項目。他本人更是憑借堅韌,克服視覺障礙,在影片中飾演自己。電影殺青時,他說:“只要有信心,啥事都能干成。”

在西咸新區,越來越多的好人涌現。目前,全區共有1人獲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1人獲陜西省道德模范提名獎,8人獲“中國好人”、12人獲“陜西好人”、49人獲“西安好人”。這些榜樣正如這座城市里的光,照亮著自己,也照亮著別人的心靈。讓我們從這些模范和好人的故事中汲取前行力量,心懷善意,身體力行,共同書寫新時代好人篇章,讓善行如潮,生生不息。